噤若寒蟬用來形容形容受到壓制不敢作聲的人。
噤若寒蟬(拼音:jìn ruò hán chán)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噤若寒蟬”的原義是深秋的蟬那樣壹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噤若寒蟬”。
成語寓意:東漢名臣杜密,為官知人善任,激濁揚清,被時人列為“八俊”之壹,太學生稱譽其為“天下良輔”。同鄉噤若寒蟬杜密直言之,因與權佞抗爭,他最終慘遭迫害。
其凜然正氣光照千古,被後世視為楷模,千秋萬代令人敬仰不已。在大是大非面前,人們要明確立場,不能畏首畏尾,而應放下思想包袱,敢說真話,做壹個剛正不阿、直言不諱的人。
噤若寒蟬造句:
1、最重要的是,雍正帝嚴苛和狠戾的性格特征,使得那些“甄嬛”們噤若寒蟬。
2、剛有點春風暖意,又噤若寒蟬。
3、嚇的文東嶽趕忙拱肩縮背,低頭耷腦,噤若寒蟬。
4、他冷峻的神色,沈穩的步履,軟綿綿的奧地利口音教人噤若寒蟬卻又隱隱心安,對於午夜下窗戶“梆梆”敲響,窗簾颯然飄起的橋段實在很相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