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垛的拼音是cǎo duò;意思是堆放整齊的草堆。
草垛形成的方法:
在前是有人在票位置的附近了壹深堅了壹根長長的桿上用麻橫向懸吊壹根粗大的“毛頭”(比竹簧還要粗的竹桿)。毛頭兩端分別系著麻繩,壹端便於扣住草捆,壹端供人向下拉動“毛頭”,以便另壹端的草捆送上草垛。
與堆麥草垛壹樣,眾人先用草又拖、用草杠擡,運來稻草做“草垛跟腳”。做這種草垛跟腳比較簡單將稻草直接堆放在大草垛的位置上,不管拉來多少,盡管往裏面拉、往上面堆放。到了壹人多高的時候,就有兩個專門堆草的人爬到了草塊上。他們用草叉將地面上送上來的稻革布平、壓實層壹層地堆放。
到了大約兩丈高的時候,下面的人再也無法用草叉向上遞送稻草了。這時候,就需要用到旁邊的那個立著的桅桿,稻草被人壹小堆壹小堆地用草杠擡過來。這邊負責叉草的人將準備好麻繩鋪在地上,又上稻草。達到壹大堆,就可以了。
草垛的用處:
在大集體時代,每個生產隊曬場四周,都會有好多個大大的草垛,大多是麥草、稻草或玉米稭稈等堆積起來的。小時候,爬草垛,鉆草垛就是我們小夥伴們的快樂時光。
分產到戶後,家家戶戶都有了自家的曬場,也就有了屬於自家的草垛。夏收後會有麥稭垛,秋收後會堆上兩個稻草垛。到了冬天,勤勞的母親還會掃壹些樹葉堆積成小草垛。小夥伴們捉迷藏的時候,大多會選擇躲進草垛裏,只要隱藏好就不容易被發現。
有時候弄了壹身的草芥回家,還會被大人訓斥。這些事情,似乎已經很久遠了,但是那種無憂無慮的歡樂和淡淡的草香,仍時常出現在夢中。
在農村,要想知道誰家過的怎麽樣,就要看他家草垛就知道了。勤勞的人家草垛就會多,懶漢家草垛會很小,有的就沒有草垛,壹到燒鍋做飯時就會到處找草甚至偷別人家草回家燒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