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意思是: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出自唐代李璟的《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詩文如下:
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
南唐 ·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譯文:
輕輕地卷起珍珠門簾,掛在玉鉤上。看著門外的春景,心中不免生出壹股怨氣,籠罩了整所高樓。柔弱的花兒隨風飄零,眼前暮春的景色讓我思緒縹緲,閑愁點點。
青鳥帶不回遠方我懷念之人的丁點音信,雨中綻放的丁香花開出團團的愁怨。那綠色水波,浩浩蕩蕩從三峽奔騰而下,遠遠望去,碧濤與蒼茫的暮色連成壹片,長空萬裏,水天壹色。
註釋:
1.攤破浣溪沙:詞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雙調四十八字,前闋三平韻,後闋兩平韻,壹韻到底。前後闋基本相同,只是前闋首句平腳押韻,後闋首句仄腳不押韻。後闋開始兩句壹般要求對仗。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後闋末句擴展成兩句,所以叫“攤破浣溪沙”。
2.真珠:以珍珠編織之簾。或為簾之美稱。《西京雜記》:“昭陽殿織珠為簾,風至則鳴,如珩佩之聲”。3.玉鉤:簾鉤之美稱。4.依前:依然,依舊。5.春恨:猶春愁,春怨。6.鎖:這裏形容春恨籠罩。7.悠悠:形容憂思不盡。8.青鳥:傳說曾為西王母傳遞消息給漢武帝。這裏指帶信的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幸有三足鳥為之使。”註:“三足鳥,青鳥也。主西王母取食。”9.雲外:指遙遠的地方。10.丁香結:丁香的花蕾。此處詩人用以象征愁心。11.三楚:指南楚、東楚、西楚。三楚地域,說法不壹。這裏用《漢書·高帝紀》註:江陵(今湖北江陵壹帶)為南楚。吳(今江蘇吳縣壹帶)為東楚。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壹帶)為西楚。“三楚暮”,壹作“三峽暮”。
作品簡介:
《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是南唐李璟創作的壹首詞。此詞借抒寫男女之間的悵恨來表達作者的愁恨與感慨。上片寫重樓春恨,落花無主;下片進壹層寫愁腸百結,固不可解。有人認為這首詞非壹般的對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後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李璟借小詞寄托其仿徨無措的心情。全詞語言雅潔,感慨深沈。
作品賞析:
這是壹首傷春詞、春恨詞。詞人賦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慣用暗筆,像這首在詞中點明“春恨”還是罕見的。詞的上片從落花無主著筆,寫春恨所以產生的觸媒;下片從思念難解立意,將春恨產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沈。作者用了詞家慣用的對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卻用得很不壹般。
上片“手卷真珠上玉鉤”“真珠”二字或作“珠簾”,但正如古人所雲:“言”“真珠”,千古之善讀者都知其為簾,若說“珠簾”,寧知其為真珠耶!是舉真珠可包珠簾,舉珠簾不足以包真珠也。後人妄改,非所謂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二句委婉、細膩,卷簾本欲觀省景物,借抒懷抱,而既卷之後,依舊春愁浩蕩。可見,“鎖”是壹種無所不在的心靈桎梏,使人欲銷愁而不可得。而“春恨”並不是抽象的,“風裏落花誰是主”,風不僅吹落花朵,更將雕零的殘紅吹得四處飛揚,無處歸宿。在這裏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飄零,孤獨無依。結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緒蕭索,悠然神往。
下片從人事著筆,是對春恨的進壹步申說,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結果。“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則點出了“春恨”綿綿的緣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與漢武帝典故。據說三足的青鳥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漢武帝忽見青鳥飛集殿前,遂後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遠在雲外,青鳥也不為之傳信,思念難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沈重了。“丁香結”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結難解之意,詩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結不散,李璟的獨創就在於將丁香結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體丁香花蕾更加淒楚動人,更加令人憐憫,“青鳥”、“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壹聯工穩的對仗,壹人事,壹時景,這律詩般的俊語將思念難解之情寫得既空靈透脫而又真摯實在。至此,詞的感情已經十分濃郁、飽滿。當手卷真珠上玉鉤的時刻,已經春恨綿綿,風裏落花無主,青鳥不傳信,丁香空結,則徒然的向往已經成為無望,這已是無可逃避的結局。
最後以景語作結:“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長江接天,這樣的背景暗示著愁思的深廣。“接天流”三個字讓人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就這壹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壹脈相承的。另外,從整首詞來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詞中的壹腔愁懷置於壹個與其身世密切相關的歷史地理環境中,與心靈的起伏波動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滿“春恨”的人事內容究竟具體何指。據馬令《南唐書》卷二十五載:李璟即位,歌舞玩樂不輟,歌師王感化嘗為之連唱“南朝天子愛風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闋並手書以賜感化,其中就包括這壹首。這樣看來,詞中的春恨就不是這位風流天子對景抒情的壹般閑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脅時的危苦感慨,而“青鳥”句就是憂國之思的深沈寄托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代思婦寫春愁。關於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三十二雲:“王感化,建州人。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初隸光山樂籍,後入金陵,系樂部為‘歌板色’。保大中絕有寵。元宗暑月曲宴相臣嚴續等於北苑,有老牛息大樹之陰,命樂工詠之,感化遂進曰:‘困臥斜陽噍枯草,近來問喘更無人。’續等有慚色。元宗嘗作《浣溪沙》二闋,手書賜感化,“菡萏香銷翠葉殘”與“手卷珠簾上玉鉤”是也。後主即位,感化以詞劄上,後主感動,優賞之。”《詩話類編》曰:“李嗣主宴苑中有白野鵲飛集,嗣主令感化賦詩,應聲曰:‘碧山深洞恐遊遨,天與蘆花作羽毛。要識此來棲宿處,上林瓊樹壹枝高。’嗣主大悅,手寫《浣溪沙》賜之。”
作者簡介:
李璟(公元916-公元961年),初名徐景通,曾更名瑤,字伯玉,公元940年改名李璟,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投降後周時又避周諱改名李景。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附周後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
李璟有很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尤其善長寫小詞,存詞僅四闕,與其子李煜作品收錄於《南唐二主詞》,另《全唐詩》錄存其詩兩首(其中壹首已殘闕)和壹些殘句,《全唐文》錄其文十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