攛掇的主要意思是挑唆、慫恿。
攛掇的拼音是:cuān duō
全部釋義:
1、在壹旁鼓動人做某事。慫恿。
《西遊記》第三十回:“他怪我攛掇師父念‘緊箍兒咒’。” 魯迅 《吶喊·社戲》:“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壹同去。”
2、催逼;催促。
金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遂喚幾_小僂_,傳令教攛掇,隔著山門厲聲叫:‘滿寺裏僧人聽呵?得 鶯鶯 後便退幹戈,不得後目前生禍。’”
3、張羅,安排。
《醒世姻緣傳》第十九回:“壹時莊家忙動,仗賴妳娘子又好在廚房攛掇。”
4、幫助。
《水滸傳》第二六回:“ 王婆 和那婦人謝道:‘難得 何九叔 攛掇,回家壹發相謝。’”
5、古典戲曲樂器演奏術語
元/白樸 《梧桐雨》第二折:“請娘娘登盤演壹回《霓裳》之舞?[正旦做舞][眾樂攛掇科]”
擴展資料:
攛掇的近義詞:慫恿
“慫”是驚慌的意思,“恿”是古代“勇”字的另壹種寫法。
“慫恿”兩字就是“從旁勸說、鼓動別人去做(某事)”的意思。本是個中性的詞,多用於貶義。
“慫恿”兩字在壹起就組成了疊韻連綿詞,詞義與其中每個字的意義都不同了。
出處:
宋· 王安石《和吳仲卿雪》:填空忽汗漫,造物誰慫恿。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四十八回:“先都等情慌,與蒯得商議,慫恿士谷、梁益耳等作速舉事。”
清·袁賦諶《重修(袁可立)始祖榮公遺像記》:族人有能寫照者甚少,猶見於康熙癸亥同族慫恿之,俾***追寫,寫成質之族人齒尊者,曰:‘相去不甚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