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75-1976
地址:日本大阪
住吉的長屋可以說是安藤忠雄建築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他曾坦言,其以後建築作品中的理念,幾乎已經在住吉的長屋中進行思考。
長屋是日本京都大阪的壹種比較普遍的住宅形式。普通的長屋大約是兩間(日本建築單位)的寬度為壹戶的住宅,然後將其連續的排列而形成的。進入住宅裏面有中庭或通道以及**,中庭或**中有壹些小的自然景色的空間。由於大量舊建築的更新,大都改建成了獨家獨戶的組裝式住宅或**式住宅,長屋越來越少。
住吉的長屋是替換了壹排住宅其中的壹個木構建築。由於這壹基地非常狹窄,同時又是三棟連排的長屋的中間單元,所以施工非常困難,因為長屋在結構上是連續的,設計時必須謹慎地處理,特別是梁在切斷時不能影響兩邊的住宅,同時原來合用的住宅還得保留。為使內部的空間做得更大些,建築骨架與隔壁房屋之間的間距就要在結構施工允許範圍內做得盡可能地窄,實際上只有0.18m。平面上分成三等分,中央有壹個庭院。
正因為安藤也是在關西這種長屋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他知道如何才能滿足生活需要的采光,通風,日照。安藤自己回憶說:“房主來委托設計時,我就決定,即使房子變得再小,也要在中間設置壹個庭院空間。”
在創造這個有極度限制的空間的過程中,安藤領悟到在這種近乎極端的條件中存在壹種豐富性,以及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壹種限制性尺度。
安藤再給學生們上課講到這座建築時說:“我切掉部分長屋,插入表現抽象藝術的混凝土盒子,將關西人常年居住的長屋要素置換成現代建築。這看似容易實際並不簡單。無論多麽小的物質空間,其小宇宙都應該有其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色,我想創造這樣壹種居住空間豐富的住宅。在設計的過程中隊浮現的問題壹個個認真解決,為了達到更豐富更高層次的表現,就要與各種藝術家進行交流學習。”這座建築對外沒有設置壹個窗戶,從外部看似內部是沒有光線的黑盒子。但是進入內部就會發現,因為有庭院而感到非常明亮,甚至使來訪者感到吃驚。建築的庭院占據了三分之壹的基地面積,並布置在建築的中央。它提供了壹種與自然的接觸,並揭示出自然的各個方面,是住宅生活的中心,也是壹個引換正在現代城市日趨消逝的光,風,雨等自然物的壹種裝置。光線從天空滲入院中,在墻上和院子裏投下深深的陰影。
安藤的不連續的空間為建築平添了許多生機和樂趣,給參觀者以意外的驚喜,但非連續的空間在功能和人的情感效應上市連續的,並不使人感到突兀。在住宅中,室外庭院式室內起居室的延續,它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在建築的內部出現了室外空間,這與壹般人的認識是相背的,自然通過光庭被引入住宅內部,新的生活形式也由此承擔了嚴峻的壹面。“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與自然接觸比生活便利更為重要。”庭院與日常生活緊相連,人們進進出出之中,重新找回了久違的對自然的體驗。
住吉的長屋發表以後,有許多批評的意見,入“為什麽要設計出如此不好用的住宅”,“為什麽要設計成雨天還必須打傘才能去廁所的做法呢”等等。對此安藤的解釋是:“我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麽過錯,並為在這麽小的用地中,能建造這麽“大”的住宅而感到自豪,我采用的手法不是直接引用這些小住宅的空間,生活以及歷史的記憶和傳統材料,做法等不可缺少的要素來繼承傳統,而是在幾何四方盒子中,將關西居民繼承下來的傳統居住方式,以及對自然的認識等全部裝進去的手法。“
安藤利用自己的建築哲學為住吉的長屋創造了壹種看似有些嚴峻的生活方式,但對於崇尚自然的日本人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由於安藤的不斷努力,這種居住形式如今已成為壹種時尚。
二戰時,大阪地區有不少木構建築幸免於難,不過他們大都已經破舊不堪,住吉的長屋就是替換了其中的壹個木構建築。由於這壹基地非常狹窄,同時又是三幢連排的長屋的中間單元,所以施工非常困難,因為長屋在結構上是連續的,設計時必須審慎地處理,特別是梁在切斷時不能影響兩邊的住宅,同時原來合用的柱子還得保留。為了使內部空間做得更可能大,建築骨架與隔壁房屋之間的間距就要在結構施工允許的範圍內做得盡可能地窄。實際上只有0.18m。平面上分成三等分,中央有壹庭院。在創造這個有極度限制的空間過程中,安藤領悟到在這種近乎極端的條件中存在壹種豐富性,以及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壹種限制性尺度。
建築的庭院占據了1/3的基地,並布置在建築中央。它提供了壹種與自然的接觸,並揭示出自然的各個方面,是住宅生活的中心,也是壹個引喚現代城市正在日趨消逝的光,風,雨等自然物的壹種裝置。光線從天空滲入院內,在墻上和院子裏投下深深的陰影。
入口
軸測圖
建築師:安藤忠雄
基地位置:日本大阪住吉區 設計時間:1975/01- 1975/08 施工時間:1975/10-1976/02 基地面積:57㎡ 占地面積:34㎡ 總建築面積:65㎡
構造:清水混凝土、鋼材、玻璃、石頭等建構,地2層樓,中間庭院 殊榮:1979 日本建築學會賞《住吉的長屋》
整體風格
住吉的長屋的整體風格通常被人們評價為獨特而冷洌深刻,具有抽象、洗煉、自我內向性壓縮的審美情趣,其實是壹定程度上禪宗思想簡素、樸實的體現。
平面布局
住吉的長屋的平面布局上,建築師首先用混凝土的墻壁把狹窄而細長的基地圍合了起來,從而限定了內部空間作為壹個特別的場所和棲居的場所。接下來,把這壹似長方形的箱子進行了三等分,前和後為兩層,中間部分為向天空開放的庭院。前後部分的二層用無頂的橋連接起來,並有樓梯通向底層庭院。建成平面占地面積3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5平方米。
立面處理
在立面處理上:住吉的長屋繼承了傳統長屋狹長的特點,但在立面處理時,較傳統長屋要封閉。住吉的長屋對外沒有設置壹個窗戶,面向街道的墻壁是壹個四角形的沒有分割的立面,除了入口以外沒有任何的裝飾性元素。從外部看似乎內部是沒有光線的黑房子,且與外部缺乏交流,其實不然:長屋凹入處的墻板將光線反射到街道上,光線成為這座內向式住宅與街道相聯系的調節器。讓進入內部的來訪者感到驚訝,因為有了庭院而感到非常明亮。其次,其立面的嚴格對稱,壹使建築有均衡感,二使處於傳統長屋區的建築保留壹定傳統觀念。此外,通過將宅基地的三分之壹設計為庭院,建築覆蓋率也可以達到60% ,充分合理的運用了用地。
住吉的長屋的立面處理,壹方面大大降低了周圍嘈雜環境的不利影響,滿足了地處中心城區的住宅對私密性的要求,同時凸現了內部光線的豐富性。
中庭——空間流動的樞紐
長屋在大阪是比較普遍的壹種住宅形式。近些年來,由於大量舊建築的更新,大都改建成了獨家獨戶的組裝式住宅或集合式住宅,長屋就越來越少。普通的長屋大約是以2間的寬度為壹戶的住宅,然後將其連續著排列而成的。進入住宅裏面有中庭或通道,以及後院。中庭或過庭中有壹些小的自然景色的空間。由於我們的生活需要采光、通風、日照等,住吉的長屋的設計,安藤忠雄認為即使再小的房子,也要在中間設置壹個庭院空間。
“無論是多麽小的物質空間,其小宇宙中都應該有其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色。”
為什麽向自然開放的庭院是必須的呢?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裏,環境汙染、環境破壞都成為常態,在城市中,已經不存在無垢的自然。追究其深層原因,這是禪宗思想對日本民族的影響體現。日本人在其內心深處還隱約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與自然之間的壹種特別關系:日本人從很久以前就把自己看做是自然的壹個部分,有與自然統合在壹起的強烈的思想傾向。或許安藤並沒有有意識地在他的作品中體現日本的傳統文化,但毫無疑問,日本傳統文化特別是彌生文化(在建築上最重要的表現是人與自然的直接結合)對他的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
住吉的長屋中庭院的兩種構成手法天井式與自然式,和日本關西傳統的庭院式有著明顯的傳承關系。住吉的長屋中庭院也是核心部分:所有的房間都面向中庭,中庭加強了各空間水平、豎直方向的聯系。完全敞開的中庭在豎直方向上將室外的自然,包括風、雨、光、聲等,引入建築內部,在有限的空間上完成了壹個“微型的宇宙”。另外,中庭是壹個過渡空間,與壹般過渡空間的陪襯作用相反,它是整個建築的中心。人的所有活動都要有中庭的參與,這使得中庭又成為人情的樞紐和組織情感的向心點。它完成了人類和自然的對話。
住宅整體及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從門廳進入內部首先看到的是起居室,到廚房或二層就必須經過中庭。壹般的來講,現代建築盡可能地縮短交通流線,提高功能性、連續性,在壹座建築中通過設置內部通道來布置各種功能空間。由於用地和預算的有限,安藤忠雄持著不浪費壹毫米的想法去設計,他希望盡可能地在這個簡潔的混凝土的盒子中放入好的想法。通過引入日本傳統城市住宅中的中庭空間,來確保住宅的采光和通風。可無疑會使房子在使用中出現壹些問題。試想,如果遇到下雨天,去廚房必須跑著過去,到二層還得打著傘上去才行,這的確很別扭。由於這壹點,住吉的長屋在發表後引起了很到的爭論,有許多批評的聲音蜂擁而至。壹個住宅不可能是完美的,在這麽小的用地中,安藤忠雄建能造出這麽“大”的住宅,這壹點在我們評價時是不能忽視的。他在設計時並不是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而是在他考慮再三後才決定這麽設計的,他考慮的是長屋的整體。從剖面圖來看,起居室和廚房之間的庭院距離只有4.5米,實際體驗壹下就會知道,不要跑步,而是邁幾步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這家人還是原封不動地在這裏生活著。對於安藤忠雄來說是十分欣慰的。建築不同於繪畫,有使用者的介入,才具有附加的價值。住宅是壹生中的壹次大的購物活動,我們大多的時間在裏面度過,設計壹個住宅並不是那麽簡單的事。
材料的運用?
“我樂於把混凝土看成壹種明朗安寧的無機材料,賦予它壹種幽雅的表達。”
安藤將混凝土作為壹種高精度的材料來對待,其表面都打磨的像鏡面壹樣光滑,使之失去了作為結構體的重量感,使空間產生了某種無重力狀態。住吉的長屋正是這樣,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建築材料去實現日本的傳統空間,而是采用混凝土、鋼和玻璃等現代材料加以實現的。混凝土和鋼材是西方常用到的的材料。在西方的環境中引入日本的東西,他首先考慮的是采用日本建築中的尺寸體系來確定頂棚的高度。這裏的尺寸是日本系統式的,頂棚高度為2.25米。內部裝修使用的材料為自然材料,地板為石材或木板,家具類全部采用木質材料。考慮到日本人對自然的熱愛,在抽象的方盒子中,對腳可以踩到的地板和手摸得到的家具全部采用自然材料,從而使住戶在精神上有所慰籍。這充分體現了國際現代主義和日本傳統審美意識的結合。
同時混凝土的使用解決了結構問題。傳統長屋的改造中最難處理的就是結構上的問題。傳統長屋多是幾戶連續排列的,地基、梁、大量都是***用的,只切除其中壹間的話,兩邊的房子就會倒塌。因此對傳統長屋的改造大多也就是裝飾壹下室內,這樣就沒有意義了。而將其建成混凝土建築,即使兩邊出現倒塌的也會被混凝土墻壁頂住,不會出現力學問題。
細部
住吉的長屋所有的墻面都開有為了通風的小地窗,體現了對日本傳統建築文化中“墻底窗”的繼承和應用。墻底窗是起源於日本農家,由於日本茶室的墻壁由砂摻土摻稻稭抹成,內部須有壹個由竹棍,葉莖組成的固定架作為墻底。因此於抹灰時,故意留下壹部分,稱為“墻底窗”。另外住吉的長屋與相鄰的住宅之間留有10cm 的縫隙通風。這些細部降低了建築的成本,使其成為壹座沒有空調裝置也可以生活的節能性住宅。
引入自然
從大街上看住吉的長屋是個完全封閉的混凝土方盒子,天光從開口中射入並照亮了入口,凹入處的垂直和水平的墻板將光線反射到街道上,光線成為這座內向式的住宅與街道相聯系的調節器。封閉的外壁用於躲避城市喧囂,而通過開敞的中庭空間,使用者則可以組織交通,並領略氣候和季節的持續變化。將光、風、水等自然要素通過中庭從外部自然界中汲取出來,並引入建築內部。這些片段的自然要素恰可讓人小中見大,壹葉知秋,聯想到整個自然界的存在,而同時建築本身的主體性絲毫未受影響。在建築的永恒中強調出自然要素的存在和變化。
從住吉的長屋開始,壹系列的住宅設計,立意和構思幾乎都在同壹基點上。擁擠不堪的城市中、高度人工化的環境裏,腳下有壹塊生長萬物的地面,頭上有壹塊自家的藍天,都是難能可貴的。自然給生活帶來樂趣,親近自然是人生的享受,建築中引進自然才會提高空間的品位。
在住吉的長屋中沒有設置最先進的機械系統,不是采用空調,而是每個房間都向中庭開窗通風,並且所有的墻面都開有為了通風的小地窗。在夏天,來自兩邊相鄰住宅間隙的冷卻了的空氣吹進房間。這正體現了安藤用建築細部去反映建築與自然的聯系從而達到人經由建築與自然的對話。長屋又使用了自然材料與人體接觸。地板、門窗和家具采用日本橡木,地上鋪的則是天然石板。自然材料隨時間而老化,於是人的記憶便銘刻到這幢住宅中。
從長屋的設計中可以看出安藤對傳統的鐘愛,並不是對它不假思索地全盤繼承,而是進行了揚棄,他的作品重新詮釋了原始的數寄屋風格所包涵的壹些基本特征。日本建築家竹山聖認為,安藤作品和數寄屋風格具有壹些***同的基本品質(並非風格那樣的品質) ,如平靜、純潔、溫和及情感的明晰性。安藤繼承了數寄屋的方式,喜歡用壹束不經意的光線刺破昏暗。同時,他試圖在壹個較小的範圍內創造壹種精神的擴展。當這二者都獲得獨特的表現時,它們就將喚起壹種感覺,自然則成為壹種不可言狀、無所不在的存在。
總結
住吉的長屋可以說是安藤在受到禪宗思想的潛在影響,吸取日本傳統文化、彌生文化及傳統建築文化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設計手法,現代建築材料,創作出的冷靜而又傳統的日本建築。他準確地把握了“和魂”,擯棄了形式上對和風和和式的追求,說明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之間靈魂和精神的繼承和發展關系。
(材料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