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膏繼晷的意思是是點燃燈燭來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繼日地用功讀書或努力工作。
壹、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後世據此總結出成語“焚膏繼晷”。
二、成語典故
韓愈於公元768年出生在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他3歲時父母雙亡,依靠著哥哥和嫂嫂鄭氏撫養。他從小立誌刻苦自學。每天熟讀幾千字的書,還擠時間練習作文。7歲就知道努力學問,能出口成章。
11歲時,哥哥因為受到牽連,貶官嶺南。他跟著哥哥嫂嫂遷徙到南方。15歲時,哥哥去世,嫂嫂鄭氏待他情若所生,辛勤提挈,韓愈跟著嫂嫂,帶著哥哥的靈柩,萬裏奔波,歸葬中原。又值中原多事,兵荒馬亂,全家又遷居到宣州(今安徽宣城)。
韓愈治學,以“勤”著稱。雖然他命途坎坷,歷盡艱苦。但是,淒涼孤苦的身世,顛沛流離的環境,不僅沒有打垮他,反而更激發了他勤奮好學的勇氣。他在《進學解》壹文中,借學生的口氣說出他在治學方面所下的功夫。
嘴裏不停覆誦六經之文,手裏不住地翻閱諸子百家的書籍,記事的書壹定得抓住綱要,言論的書則需探求深意。“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是說他無滿足地追求,而又力圖有所收獲,重大和細微的皆不放過,焚膏繼晷,積年累月,堅持不懈。
到了壯年,韓愈已精通儒家經典;對諸子百家的學說,也都很熟悉。在寫作上,他壹掃六朝以來的駢儷文風,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創出了壹種風格樸實,語言流暢,氣勢雄健的散文新形式。著作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