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蜀相的原文寫作背景及解釋 簡短壹點

蜀相的原文寫作背景及解釋 簡短壹點

分類: 教育/學業/考試 >> 學習幫助

解析:

蜀 相(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賞析)以下為背景!

《蜀相》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壹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為劉備制定了壹系列統壹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後死於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後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民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以上為背景!

解釋: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裏。。“森森”,是形容柏樹和得高大而茂密。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映階”,映照著臺階。古代的祠廟都有庭院和殿堂。人們要進入殿堂,要拾級而上。“好音”,悅耳的聲音,這裏指鳥鳴。 碧草映階,足見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遊人也很少來到這裏。“隔葉黃鸝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黃鸝隔葉,足見樹茂;黃鸝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嘔心瀝血所締造的壹團糟,已被後人遺忘。這兩句詩襯托出了祠堂的荒涼冷落,並含有詩人感物思人、追懷先哲的情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句很有名的)

“三顧”,這裏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是,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頻煩”,多次地煩勞。另壹說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天下計”,是指統壹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說,這裏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政,東聯孫權,北搞曹操,而後統壹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國,不遺余力,死而後已的精神。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澿。

“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統率大軍,後出斜谷,占據了五丈原(今陜西省?d縣西南),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壹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裏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誌之士。

這是我在網上摘扼要復制的,因為自己沒費多少力,所以不知是否全面,希望能幫上點忙,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