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哪裏人

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哪裏人

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

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MihailSadoveanu;1880年11月5日,帕什卡尼——1961年10月19日,瓦納托利-尼亞姆茨)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和國的卓越領導人,羅馬尼亞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富盛名的作家、故事家、小說家、文學家、散文家、學者,傑出的國務活動家、左翼社會活動家、民主愛國人士、羅馬尼亞***濟會領袖,羅馬尼亞***產黨的親密合作夥伴。

前羅馬尼亞王國參議長、國民議會主席,羅馬尼亞人民***和國大國民議會主席,羅馬尼亞大國民議會主席團副主席、代主席,羅馬尼亞作家聯盟主席。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1947年12月30日——1948年4月13日和1958年1月7日——11日兩度代理羅馬尼亞人民***和國國家元首。他壹生創作超過壹百多部文學作品,也是世界上創作量最多的作家之壹。

中文名: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

外文名:MihailSadoveanu

別名:MihaidinPa_cani、M.S.Cobuz

國籍:羅馬尼亞

民族:羅馬尼亞人

出生地:羅馬尼亞王國雅西縣帕什卡尼

出生日期:1880年11月5日

逝世日期:1961年10月19日

職業:作家,學者,記者,翻譯家,詩人,公務員,活動家,政治家

畢業院校:布加勒斯特大學

信仰:東正教

主要成就:羅馬尼亞大文豪

代表作品:《薩多維亞努選集》

公職:羅馬尼亞大國民議會主席

公職:羅馬尼亞大國民議會主席團副主席

學位:博士

學術稱號: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

榮譽稱號: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人物傳記

出身

1880年11月5日生於羅馬尼亞北部的西摩爾達維亞地區雅西縣的帕什卡尼。父親的家族出身羅馬尼亞古王國西南部的奧爾特尼亞地區,他們以出生地薩多瓦為家族姓氏,“薩多維亞努”意為“源自薩多瓦”。米哈伊爾的父親亞歷山德魯·薩多維亞努(卒於1921年)是壹名律師,文學評論家喬治·卡林內斯庫描述他是“壹位大胡子和富有的男人”。根據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自己的筆記,亞歷山德魯有著不幸的婚姻,對整個家庭造成影響,他逐步脫離公眾生活。米哈伊爾的母親普羅菲拉·烏爾薩凱(卒於1895年),來自摩爾多瓦的農牧民家庭。有關自己的母親,他曾寫道“她很會講我們摩爾多瓦地區的神秘傳奇的故事。”

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的哥哥也叫亞歷山德魯,他的妻子伊莎貝拉·莫爾聰(婚後名伊莎貝爾·薩多維亞努-埃文)是壹位在瑞士受過教育的文學評論家、記者、詩人、教育家、激進女權主義者、左翼社會主義者,她的堂弟是社會主義活動家瓦西列·莫爾聰。他的另壹個兄弟瓦西列·薩多維亞努是壹位農業專家。

1887年,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在家鄉帕什卡尼讀小學。他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在他的原生地地區旅行、狩獵、捕魚或思考。他還利用假期走訪了他母親的出生地米羅斯洛維什特鄉維爾辛尼村,在他的旅程中,薩多維亞努觀察了農民的勞動和生活方式,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塑造了他的社會價值觀。讀完小學後,薩多維亞努離開家鄉,先後在弗爾蒂切尼和雅西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學業。在弗爾蒂切尼讀初級中學時,即開始寫短篇小說和詩歌。

初涉文壇

1896年,16歲的薩多維亞努曾考慮寫壹部關於摩爾達維亞公國的斯特凡大公的傳記。1897年開始構思故事草稿,首次在布加勒斯特的幽默雜誌《魔鬼》上發表短篇小說《弗爾蒂切尼的M小姐》。薩多維亞努認為,中學時期是他生活中積累文化知識最多的時期,並且對他未來的作品有著巨大的影響。1900年,根據父親的要求,薩多維亞努進入布加勒斯特大學法學院學習法律,可是他對法律壹點都不感興趣。1901年與埃卡特琳娜·巴魯結婚,定居在弗爾蒂切尼。在那裏,他開始撰寫短篇小說和現實主義散文,並走上職業作家的道路。

1903年服滿兵役後接受著名詩人斯特凡·奧克塔維安·約瑟夫的邀請,開始與很有權威的《耕耘者》文學雜誌合作,該雜誌當時由著名史學家和評論家尼古拉·約爾加領導。同年12月,經歷史學家瓦西列·帕爾萬的介紹,他還參與羅馬尼亞國家自由黨領導人溫蒂勒·布勒蒂亞努旗下的報紙《國家意誌》的出版發行工作。

展露鋒芒

1904年,薩多維亞努重新回到布加勒斯特定居,並且出版《故事集》、《群鷹》、《壓抑的痛苦》及《普雷庫老爺的酒店》四部作品,開始了他超過半個世紀的多產文學生涯和他與密涅瓦出版社的合作。由於經濟壓力相當大,薩多維亞努不得不做抄寫員的工作。1906年獲得羅馬尼亞科學院獎,並且開始在《羅馬尼亞生活》雜誌上發表文章,同年任《耕耘者》雜誌編輯。他還是揚·約內爾·布勒蒂亞努首相的國家自由黨內閣中具有改革意識的教育大臣斯皮魯·哈雷特的助手。這壹時期曾在農民中進行啟蒙教育工作,因而被反動當局指控為1907年農民起義的“鼓動者”。1907年羅馬尼亞爆發農民起義時,薩多維亞努站在農民壹面,同情他們,創作以農民為主題的短篇小說,強烈譴責布勒蒂亞努政府對農民的血腥鎮壓。20世紀20、30年代,他的作品描寫了許多反抗剝削和壓迫的農民、漁民、工人和小市民,但農民反抗的形式是逃進深山野林當綠林好漢,如短篇小說集《安庫察客店》(1928)描寫的就是他們的故事。

在1908——1909年,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作為壹名職業作家,與欽奇納特·帕韋列斯庫、迪米特裏·安蓋爾壹同創建羅馬尼亞作家協會,1909年9月——1911年11月任羅馬尼亞作家協會主席。1910——1919年薩多維亞努擔任雅西市國家劇院院長。在此期間,他收集整理羅馬尼亞的民俗詩歌和民間傳說故事。1910年,他翻譯了法國人依波利特·阿道爾夫·丹納(法國19世紀傑出的文學評論家、歷史學家、藝術史家、文藝理論家、哲學家和美學家)的《藝術哲學》。1911年11月辭去作協主席,但仍保留作協領導委員會委員和督察職務。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期間,薩多維亞努在駐弗爾蒂切尼的第15步兵團服役,獲中尉軍銜。戰後,他重返文壇,並與著名詩人、幽默大師喬治·托帕爾恰努成為好朋友,1914——1915年,他們和其他作家結伴開始文化之旅,其間創作出版了壹系列文學作品。

1916——1917年,羅馬尼亞參加第壹次世界大戰並受到同盟國(德、奧、保、土)的入侵,當時薩多維亞努正住在摩爾達維亞,親身經歷了羅馬尼亞戰役。薩多維亞努往來於他在羅馬尼亞生活報的親德派朋友之間,表示相信戰爭是痛苦的,並歡迎協約國對羅馬尼亞的承諾。1918年,薩多維亞努再次當選為羅馬尼亞作協主席,同年作為羅馬尼亞代表團成員與同盟國集團簽署《布加勒斯特條約》,並以陸軍預備役軍人的身份,在羅馬尼亞協約國控制區進行宣傳工作。他還與剛剛從保加利亞戰俘營被釋放的托帕爾恰努***同創辦了《文學記錄》雜誌。戰後,薩多維亞努定居在雅西,在此期間,他還與左翼知識分子瓦西列·莫爾聰、阿圖爾·格羅韋伊***同創辦和編輯《人民信使》雜誌。

文壇領袖和從政

1921年,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被選為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成為羅馬尼亞文壇的領軍人物。在20世紀20年代,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走遍整個羅馬尼亞,祖國的山川平原、風景名勝激發出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特別是羅馬尼亞正教會的瓦拉蒂克和阿加皮婭修道院,以及尼亞姆茨堡壘。1923年,他與托帕爾恰努、德莫斯泰內·博泰茲和其他《羅馬尼亞生活報》的成員壹起開始了壹系列狩獵之旅。1927年,薩多維亞努走訪了特蘭西瓦尼亞的阿列什河(穆列什河支流),被那裏的迷人風光深深吸引。他還乘坐東方快車訪問了荷蘭。1925年和1929年,他相繼出版了廣受好評的《飄來的磨坊》、《真誠的佐迪耶》。1930年,薩多維亞努、托帕爾恰努與教育家斯坦壹道從事小學教科書的編寫工作。

1926年,經過壹段時間的猶豫,薩多維亞努加入從其好友,著名詩人和社會活動家奧克塔維安·戈加領導的人民黨,之後又隨戈加轉投羅馬尼亞國家農民黨。在1927年的大選中,在特蘭西瓦尼亞的比霍爾選區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在1931年的普選中當選為雅西選區參議院議員。在尼古拉·約爾加首相的國家農民黨政府執政時期,薩多維亞努任羅馬尼亞王國參議院參議長。在這壹時期,他參加了布勒蒂亞努的國家自由黨,他是作為右翼政黨的國家自由黨內自由主義和激進主義的代表,處於黨內反主流派的地位。同時,他開始積極支持左翼報紙《真理》。

薩多維亞努是***濟會會員,1927——1930年成為***濟會33級會員和雅西的“迪米特裏·坎泰米爾”***濟會分會主席。1930年任***濟會“羅馬尼亞大東方”第壹副總導師。1932年被選為羅馬尼亞大東方***濟會主席和總導師,取代喬治·瓦倫丁·比貝斯庫,引發了***濟會中比貝斯庫和薩多維亞努的支持者的對立,他們又與伊萬·潘加爾的第三派發生公開沖突,分裂持續三年,無論薩多維亞努還是他的對手都沒有獲得“法國大東方”(歐洲大陸最古老的、最有影響力的***濟會組織,被認為是***濟會在歐洲大陸傳播的母體)的認可,直到1934年,薩多維亞努的總導師地位才正式獲得承認並重組***濟會組織。1937年任羅馬尼亞***濟會聯合總會會長。

30年代至二戰

從1930年至1942年,薩多維亞努出版了他的最有影響的作品,如《斧頭》、《金樹枝》、《仲夏之夜》和《吉德裏兄弟》三部曲《小揚的學徒歲月》、《白色的清泉》和《國王的臣民》。中篇小說《斧頭》是他的代表作之壹,塑造了壹個機智勇敢、敢於伸張正義的農村婦女的典型形象,描述了摩爾多瓦農村傳統的生活和習俗,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1934年,薩多維亞努創作完成史詩巨著《斯特凡大公的生平》。薩多維亞努被公認為羅馬尼亞長篇歷史小說的開拓者。他的歷史小說《巨蟹宮》(1929)、《斯特凡大公的生平》(1934)和《吉德裏兄弟》(1935~1942),以摩爾多瓦公國人民爭取民族自由和社會解放的鬥爭為主題,突出描繪斯特凡大公時期(1457~1504)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獨立的業績。

1936年任羅馬尼亞《真相報》名譽主編。在此期間,他曾發表反對極右翼和法西斯主義的言論和文章,極右翼組織聯盟制造焚書事件公開焚燒他的著作,之後的幾年,薩多維亞努在他的文學界的朋友們的支持下同親法西斯勢力進行抗爭。1937年9月,薩多維亞努被雅西大學授予榮譽博士稱號。

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羅馬尼亞建立右翼獨裁政權後逐漸淡出政治生活,他支持國王卡羅爾二世和他的禦用政治組織——民族復興陣線,試圖通過借助君主專制來阻止法西斯“鐵衛團”奪權。他被委任為取代了參議院的禦用立法機構——國王理事會的成員。1940年9月,揚·安東內斯庫元帥勾結鐵衛團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仿效德、意法西斯建立“軍團國家”體制,羅馬尼亞實現全面法西斯化。此後,薩多維亞努更多地從事非政治性的公***生活和文化活動。1942年在《吉德裏兄弟》最後壹部出版後,薩多維亞努隱居鄉野,在他最喜愛的阿列什河畔建立了壹座小屋和壹所教堂,並在那裏從事《布拉杜-斯特拉切爾克斯姆的故事》的創作。在那些年,年逾六旬的薩多維亞努結識了年輕的女權主義記者瓦萊莉婭·米特魯,從而開始了他的第二段婚姻並相守終身。

擁護社會主義

1944年8月,羅馬尼亞愛國力量發動“八·二三”武裝起義,推翻了安東內斯庫的法西斯獨裁統治,羅馬尼亞退出軸心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與蘇聯紅軍並肩對德作戰。同年9月,薩多維亞努再次當選為羅馬尼亞作家協會主席,1944年11月12日當選為羅馬尼亞與蘇聯友好關系協會副主席。羅馬尼亞解放後,薩多維亞努的政治和文化觀點發生重大變化,他支持羅馬尼亞***產黨的民主改革綱領,推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1945年2月,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與醫學家康斯坦丁·伊·巴洪、語言學家亞歷山德魯·羅塞蒂、作曲家喬治·埃內斯庫、生物學家特拉揚·薩烏萊斯庫、數學家迪米特裏·蓬佩尤等知識界領袖抗議尼古拉·勒德斯庫政府的文化政策。1945年率羅馬尼亞對蘇友協代表團訪問蘇聯,參加蘇聯科學院成立220周年紀念活動並參觀了蘇聯的科研院所、集體農莊和日間護理中心。回國後,薩多維亞努撰文高度贊揚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制度。同年羅蘇友協下屬出版社出版了他翻譯的屠格涅夫的著作《獵人筆記》。

1946年11月19日,在戰後羅馬尼亞第壹屆多黨民主議會大選中,薩多維亞努作為民族民主陣線候選人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1946年12月在羅馬尼亞議會第壹次會議上,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當選為羅馬尼亞王國國民議會主席。1947年12月,羅馬尼亞國王米哈伊壹世退位,君主制被廢除,羅馬尼亞***產黨建立了羅馬尼亞人民***和國,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的個人政治生涯也達到了高峰,他竭誠擁護***產黨的領導,積極投身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1947年12月30日——1948年4月13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和國國民議會主席兼國民議會主席團副主席,由薩多維亞努和康斯坦丁·伊·巴洪、斯特凡·沃伊捷克、格奧爾基·斯特雷、揚·尼庫利組成臨時國民議會主席團(巴洪為主席),在米哈伊壹世被廢位至舉行新壹屆大選前,行使集體元首職權。1948年,薩多維亞努當選為羅馬尼亞科學院主席團委員、科學院副院長。1948年4月13日——1961年3月21日連續三屆當選為羅馬尼亞人民***和國大國民議會主席團副主席。1958年1月7日,羅馬尼亞人民***和國大國民議會主席團主席彼特魯·格羅查博士逝世,1958年1月7日——11日,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任大國民議會主席團代主席,與副主席安東·莫伊塞斯庫***同行使國家元首職權,直到1958年1月11日大國民議會選舉揚·格奧爾基·毛雷爾為新的國家元首。

社會活動

1949年,羅馬尼亞作家協會改組為羅馬尼亞作家聯盟,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當選為名譽主席。1950年,薩多維亞努當選為羅馬尼亞作家聯盟主席,取代了紮哈裏亞·斯坦庫,著名詩人、***產黨人米哈伊·貝紐克當選為作家聯盟書記處第壹書記。1956年在羅馬尼亞作家聯盟第壹次代表大會上,薩多維亞努和貝紐克分別蟬聯作盟主席和第壹書記。在此期間,薩多維亞努發表了壹系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獲得廣泛贊譽。他的中篇小說《小孔雀》(1948)和《米特裏亞·科科爾》(1949)就大力反映了社會主義新生活。1949年獲得羅馬尼亞人民***和國第壹屆國家散文獎。1952年出版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尼誇勒·波特誇瓦》,它是《吉德裏兄弟》的續篇,取材於16世紀下半葉摩爾多瓦的歷史,歌頌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再現了那個時代的政治鬥爭。作品人物形象生動,情節真實感人。1954年出版了《多瑙河谷的冒險》。

1952年6月,薩多維亞努主持科學院學術委員會會議,負責羅馬尼亞的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同時,薩多維亞努積極參加世界人民保衛和平運動,1949年4月當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949年5月16日當選為羅馬尼亞人民***和國保衛和平常設委員會主席,致力於反對戰爭販子和核軍備競賽。1951年冬,薩多維亞努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1951年任羅馬尼亞人民***和國大國民議會憲法委員會主席,主持憲法修訂工作。1955年11月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和“鐵錘和鐮刀”金星勛章。1956年,羅馬尼亞開始推行有限度的去斯大林化,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繼續被奉為社會主義文化優越性的典範。1961年被授予國際列寧和平獎。

1961年10月19日,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在尼亞姆茨縣的瓦納托利-尼亞姆茨逝世,享年81歲,葬於布加勒斯特的貝盧公墓。薩多維亞努壹生經歷了兩段婚姻,***育有11個子女。他的遺孀瓦萊莉婭·薩多維亞努定居在瓦拉蒂克修道院附近,在那裏建立了壹個非官方的文化機構和東正教組織,成員包括著名史學家佐伊·杜米特雷斯-布蘇倫加和女詩人斯特凡·維利薩爾,以及致力於社會保護的修女們。

文化偉人

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是羅馬尼亞家喻戶曉的作家,是公認的羅馬尼亞最偉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壹。在50年的創作生涯中,薩多維亞努出版了壹百二十多部作品。作品可以按童年題材、農民生活題材、國家歷史題材以及描寫自然風景題材份為四個類型。文學評論家認為薩多維亞努是“用詞語來描繪大自然的畫家,因為他善於形象地描寫事物”。《瑪格列達小姐》、《熊眼》、《狼之河心島》或《美女河谷》等小說都以大自然為主題,但每次大自然表顯出不同的特征,讀者能體驗野生的、友好的、神秘的或願意與人交流的自然環境。

在薩多維亞努的作品中,讀者處處都感覺到家鄉對作家的影響。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杜多爾·維亞努曾寫道“薩多維亞努很精確地記載了百姓的語言特點,特別是在他故鄉摩爾多瓦地區語言”。在文學創作中,他將人文主義和民族主義相結合。他創作的作品流傳很廣,有些已被譯成40余種文字。早在30年代,魯迅先生就曾經翻譯介紹過他的短篇小說,並贊譽他是“寫散文的好手”。他的壹些作品還被拍攝成電影搬上銀幕,如《斯特凡大公》、《吉德裏兄弟》、《NeamulSoimarestilor》等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經典影片就是改編自他的同名小說。2001年,根據“文化觀察”雜誌的評選,薩多維亞努有6部作品被評選入最受歡迎的150部書籍之列。每年,雅西舉辦文化藝術節被稱為“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日”。2004年,薩多維亞努誕辰120周年,羅馬尼亞文化部主辦了壹系列展覽和研討活動。類似活動在各個城市都有定期舉行。2006年3月在尼亞姆茨舉行了“薩多維亞努的腳步”作家座談會。在布加勒斯特、雅西、弗爾蒂切尼、蒂米什瓦拉、奧拉迪亞、布拉索夫、加拉茨、蘇恰瓦、克勒拉希、特爾古穆列什、米耶爾庫雷亞丘克、彼得羅沙尼和曼加利亞等地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築和機構,帕什卡尼有以他命名的文化中心、壹所高中和壹座圖書館。在摩爾多瓦***和國,薩多維亞努也被列為歷史名人,在2005年,摩官方舉辦了紀念薩多維亞努誕辰125周年的慶祝活動,基希訥烏的壹條街道和庫普契尼的壹所高中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主要著作

劇作類

《群鷹》(1904)、短篇小說《枯萎的花》(1905)、《少年守墓人》(1905)、《下士格奧爾基塔的回憶》(1905)、《貝恩的時光》(1906)、《我們在維什瓦拉》(1906)、《伊索》(1906)、短篇小說《尼古拉·馬尼亞的日記》(1906)、《人物與大地》(布加勒斯特圖形藝術學會密涅瓦出版社,1908)、《悠久的歷史》(1907)、《瑪格列達小姐》(1907)、《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及世界之王的偉大壹生》(1907)、《晚報故事》(1909)、《布拉班特的吉諾維瓦》(1909)、《我們如何才能擺脫貧窮和我們如何能夠獲得土地》(1909)、《詩歌集》(1909)、《死海的水》(1911)、《黨和運動的故事》(1911)、小說《博爾代亞尼》(1911)、《煽動者》(1912)、《多布羅加見聞》(1914)、《索伊默勒什提家族》(1915)、《掩蓋秋季》(1916)、《內在基因》(1916)、《在保加利亞的44天》(1916)、《使我的朋友們蒙羞》(1917)、《羞愧》(1919)、《記憶中的呂·克雷格安》(1919)、《手表》(1919)、《摩爾達維亞故事》(1919)、《藍鸛》(1921)、《勒普什內亞努大道》(1921)、《訥格拉·薩魯魯伊》(1922)、《聰明的庫科努·維金蒂耶》(1922)、《人的每個月》(1923)、《妳是否還記得》(1923)、《巴爾幹戰爭》(1923)、《飄來的磨坊》(1924)、《超越了黑暗的土地》(1926)、《美妙的樹林》(1926)、《兒童故事》(1926)、《在7月的早晨。Stigletele》(1927)、《伏魔青年》(1928)、《安庫察客店》(1928)、《水之王國》(1928)、《壹場意外》(1928)、《荷蘭遊記》(1928)、《巨蟹宮》(1929)、《斧頭》(1930)、《遠方》(1931)、《聖瑪麗亞,森林守護者》(1930)、《魯克桑德拉公主婚禮》(1931)、《貓頭鷹》(1932)、《金樹枝》(1933)、《那裏有什麽錯》(1933)、《太陽王的池塘冒險》(1934)、《仲夏之夜》(1934)、《斯特凡大公的生平》(1934)、《幽靈列車》(1934)、《最初的記憶》(1934)、《入侵者的鷹巢》(1935)、《故事選》(1935)、《復活節紀念》(1935)、《我們的心》(1935)、《兒童故事》(1935)、《尤金尼茨科斯泰亞案件》(1936)、《揚·克雷格安會議》(1936)、《揚·內庫勒切會議》(1936)、《袋鼠國》(1937)、《狩獵故事》(1937)、《熊眼》(1938)、《美女河谷》(1938)、《墳墓》(1939)、《吉德裏兄弟》(1935——1942):第壹卷《小揚的學徒歲月》(1935)、第二卷《白色的清泉》(1936)、第三卷《國王的臣民》(1942)、《波斯故事集》(1940)、《克雷格安死後的50年》(1940)、《年齡》(1940)、《狼之河心島》(1941)、《布拉杜-斯特拉切爾克斯姆的故事》(1941)、《學徒歲月》(1944)、《東方幻想》(1946)、《萬花筒》(1946)、《魔法島,釣魚者的回憶》(1951)、《尼誇勒·波特誇瓦》(1952)、《註意事項第80條》(1952)、《多瑙河谷的冒險》(1954)、《召喚》(1954)。

無產階級文學

《光明來自東方,蘇聯紀行報告》(1945)、《小孔雀》(1948)、《米特裏亞·科科爾》(1949)、《自白》(1960)。

薩多維亞努選集

米哈伊爾·薩多維亞努壹生創作頗豐,整理編纂有《薩多維亞努選集》。

小說類

《波特誇瓦兄弟》(1902)、《群鷹》(1904)、《枯萎的花》(1905)、《尼古拉·馬尼亞的日記》(1906)、《我們在維什瓦拉》(1907)、《貝恩的時光》(1907)、《寧靜的巴爾塔》(1908)、《哈亞·薩尼斯》(1908)、《死海的水》(1911)、《索伊默勒什提家族》(1915)、《飄來的磨坊》(1925)、《安庫察客店》(1928)、《巨蟹宮》(1929)、《斧頭》(1930)、《魯克桑德拉公主的婚禮》(1932)、《貓頭鷹》(1932)、《金樹枝》(1933)、《仲夏之夜》(1934)、《吉德裏兄弟》(1935—1942)、《米特裏亞·科科爾》(1949)、《尼誇勒·波特誇瓦》(1951—1952)。

非小說類

《玫瑰爵士》(1907)、《人物與大地》(1908)、《多布羅加見聞》(1914)、《在保加利亞的44天》(1916)、《比薩拉比亞的道路》(1921)、《穿越黑暗中的土地》(1926)、《水上王國》(1928)、《荷蘭》(1928)、《雅西紀行》(1936)、《狩獵的故事》(1938)、《學徒的歲月》(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