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其壹的詩意是: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壹面鏡子壹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壹起移動。
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觀書有感》原文:
作者朱熹?朝代南宋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創作背景:
《觀書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描繪作者“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有人根據朱熹寫給許順之的書信《答許順之》(四部叢刊初編縮本《朱公文文集》卷三十九)推斷這兩首詩作於南宋乾道二年(1166),是年朱熹居閩北崇安五夫裏。
朱熹這兩首詩名為《觀書有感》,正是他觀書有得欲借詩闡發某種事理的表現,從中可以看出觀書是因,有感是果,寫景只是抒發感觸的實現手段,他是在借景語代理語而說理,因此他決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他在表現自然之理的背後更有闡發讀書進學之理和儒家義理的意圖。對他的這兩首詩在作寫景層面解讀的同時更應作文化層面和哲理層面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