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稻束》中最後壹句是“而妳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壹個思想。”其中,妳們是指母親,凸顯出了母親的偉大,永遠的付出,進而贊美了母親。
整篇散文詩人采用由我到物,由物到我的安排、組織、觀察方式,把主體“我”突入到客體中,把冷靜的觀察和深沈的思考結合起來,使詩作內蘊豐富,引人深思。
擴展資料:
作品賞析:
鄭敏是壹個敏感而富於沈思的詩人,她在青年時代追隨裏爾克的詩風,並且深受西方音樂、繪畫的影響。她善於捕捉新穎獨特的意象,通過這壹系列的意象把對客觀事物的描摹引入到哲思的境界,因此讀她的詩作不能僅僅滿足於字句表層的意義,還必須挖掘出其深沈的象征、隱喻意義。
《金黃的稻束》在壹開頭寫出的是農村常見的情景:“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裏。”“金黃的稻束”在這裏就被作者賦予了多重的寓意,既可理解為自然意義的稻束,但更多的是指向象征的含義,是詩人的心靈和自然契合後的所產生的玄想。
鄭敏在晚年的回憶文章《〈金黃的稻束〉和它的誕生》中就曾明確地指出過這壹點。詩人把“金黃的稻束”和“母親”這兩個跨度很大的意象巧妙聯系在了壹起:“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在這裏,“金黃”寓意著豐收的情景,但詩人在這壹瞬間竟然在眼前幻化出“母親”這個崇高的形象。這是因為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
只有在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之後才能獲得成熟的果實,而母親也是在默默奉獻了自己最寶貴的青春,直到美麗的容顏壹點點褪去甚至走向衰老、疲憊的時候才能孕育、撫養出偉大的生命。在壹個個幼小生命逐漸走向成熟的時候,母親的付出是非常大的。這裏既是對大自然的贊頌,但更是對母親自我犧牲精神的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