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白洋鎮的歷史沿革

白洋鎮的歷史沿革

考古學家從白洋柳林大堰灣的丘陵坡頂礫石中,發掘出土了距今約5億年的寒宣武紀瓣腮類貝殼化石,足以證明在地質時代早寒武紀時白洋屬海浸區,生息著大西洋動物群;考古人員在趙家鋪發現的尖狀器和在善溪沖發現的石斧,足以證明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白洋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由此可見,白洋到處都是古人類的家園。

有史記載和文字考證,白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壹,屬於大溪文化關廟山類型。

白洋原名白羊,鎮東江邊有壹巨石,色白,形同羊狀,故名。南宋大詩人陸遊於1171年曾來到白羊,他的《入蜀記》載:“(乾道六年十月)五日,過白羊市,蓋峽州宜都縣境上”(見光緒十年《荊州府誌》)。後因濱臨濤濤江水,常年的暴雨內漬或江河洪汛,白羊所在地壹片汪洋,遂演變為白洋。

白洋交通十分便利,水陸通道是東下荊州、西至川蜀的必經之路,為古今軍事要道;從東漢時起,白洋就成為官府傳遞官文和官方巡視各地的驛站,被歷史上稱之為長江驛道上的壹個個驛站。

東漢末年,白洋曾是三國古戰場,至今還留存著三國時代的烽火臺,古冢包,據考證,“火燒連營七百裏”就是從白洋的楊家嘴開始起火的。將軍臺、跑馬崗因此得名。

北宋時,宰相張商英曾隱居白洋,死後葬於白洋的四陵坡,有陪葬品石人石馬為證。明代的宰相張居正的曾祖父張唐望葬在白洋,曾孫張居正曾到白洋為曾祖父樹碑立傳。

傳說,白洋後山葬有四個皇帝,此山名為“四陵坡”,《荊州府誌》載:“直至清末,四陵坡還駐有禦林軍”,四陵真否,又在何處?尚待考證。現四陵坡被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對象。白洋還有“五陽之地”、“青獅白象之地”等之說。

清順治年間,宜都縣誌部喬遷白洋。北山書院在白洋,鄂城書院在白洋,書院的設立,為白洋人創建了成才的場所。 白洋---壹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 積澱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西漢烽火臺、宋代古墓群、亟等解密的由四陵坡、明代的北山書院都給這塊古老的土地留下了無數動人的故事。如今的白洋,轄15個村,4萬余人,版圖面積133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