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的拼音是biǎo組詞是鐘表部首是壹。
“表”是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壹種特殊文體,也是封建社會下臣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壹種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李斯《諫逐客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
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為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裏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
統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動之以情”也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壹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常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
奏疏、章表,是東亞古代官吏書寫給君主的文書,皇帝用朱砂紅筆親手批諭後發還原奏人。章表分用以謝恩為“章”,用以陳述事實為“表”。奏疏的內容有多個種類,包括言事、對策、請安等。明朝分題、奏、表、講章、書狀、文冊、揭帖、制對、露布與譯。
揭帖經“緘封”則稱為密揭,因不經內閣《實錄》並不記載這些密揭內容。密疏早在漢代就有,密揭則在明初與內閣制度壹起形成。
密揭格式上類揭帖,形式上又像密疏,在明萬歷朝得到很大的應用。明朝初年,形成密折制度。清朝康熙帝新增奏折,也稱“折子”,即密奏文書,可以由原奏人直達皇帝,無需經過層層官僚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