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壹
蔣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以國名命氏。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壹個小國。蔣國滅亡之後,姬伯齡的後裔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蔣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蔣氏正宗。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十三公裏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期楚國滅蔣國後所置,屬於古汝南郡,魏、晉兩朝時期改屬弋陽郡。蔣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伯齡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蒙古族、回族、拉祜族、保安族、布朗族、苗族、瑤族、傣族、土家族、壯族、羌族、苦聰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蔣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可能源於子姓,殷商之後。《左傳·成公十六年》中記載宋國有蔣鋤。因宋國為殷商之後的封地,所以這壹支可能為子姓蔣氏。
源流四
源於古越族,出自秦、漢朝時期南越國俚族,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源流五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建州女真蔣佳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蔣佳氏,滿語為Giy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蓋州(今遼寧蓋州),後多冠漢姓為蔣氏。 蔣輝:明時自句容蔣崗遷居鎮壓江南門城內。丹徒蔣氏始祖。
蔣朝萬、蔣寧亞:唐天復間遷巴陵黃龍山,傳十壹世至寧亞,遂家東陵。
蔣鐸、蔣澤:守末初自臺州遷居東陽懷德鄉高沙,再遷上泉,鐸十三世孫澤,遷居永康孝義鄉呂山塔,為本支始遷祖。大山塔蔣氏始祖。
蔣千壹:南宋末自東陽橫城遷居永康西源。永康蔣氏始祖。
蔣建:漢時自安陽遷居全州洮陽梅潭,子孫散居永州、桂州之間。梅潭蔣氏始祖。
蔣應科、蔣應第:明末自如牟遷居江陰大橋墩鎮壓塘坊圩。香山蔣氏始祖。
蔣九成:南宋時自江陰遷居劉莊,子孫分居赤岸、長壽、湖塘、陳巷施村、黃土塘等處。劉莊蔣氏始祖。
蔣之義、蔣濟時:北宋中葉自宜興遷居江陰城。蔣濟時在明中葉自邑城遷居蔡涇南閘。澄江南閘蔣氏始祖。
蔣榮九:五代時自潭州圳上遷安化常豐。
蔣堂、蔣晉:宋仁宗時名臣,自宜興隔湖西遷居吳縣杉瀆橋西侍其巷,傳至十三世孫晉,贅於辛村灣殷氏,子孫徙其姓十有余世。
蔣光、蔣仁傑:五代末自常州遷居鄞縣采蓮橋,蔣仁傑維蔣光十三世孫,自奉化清修嶺遷居本邑武嶺。武嶺蔣氏始祖。
蔣應壁:明末自陜西涇陽縣三曲溝入川蔔居閬城。四川閬中蔣氏始祖。四川閬中始祖原居陜西涇陽縣三曲溝(經查:三渠溝地名不存在,三渠口存在,估計為家譜記錄時的口誤,故用括號說明),壹世蔣士美,二世蔣亭輔,三世蔣世祿,四世蔣倫,五世蔣應壁,蔣應壁字近樓,生於明朝隆慶壬申年(1572年),卒於順治丙申年(1656年)。蔣應壁娶胡氏、庶蒲氏、郭氏、邢氏、張氏、谷氏。於明末入川蔔居閬城。六世蔣大任,蔣大任生四子(七世):蔣承澤、蔣承儒、蔣承涓、蔣承泓。蔣承泓乏嗣,故支系僅三。閬中譜派中,“嘉”字倍為第十三世 河南為蔣姓的最初發祥地,楚滅蔣後,蔣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遷。秦漢之際,有蔣姓西遷入陜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廣饒的蔣姓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姓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蔣姓南遷較壹般姓氏都早。東漢末年,有壹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後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考證,天下無二蔣,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壹家。漢代以後的蔣姓,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後來中國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唐初,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姓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臺之蔣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時,蔣翊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采蓮橋,其後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宋以後,福建、廣東蔣姓已盛,元季,仕傑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即今溪口鎮),此即蔣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閩粵蔣姓移居海外。明初從河南睢縣遷居.祖籍江西洪都新建縣半坡店。後裔分支散居在修武縣境大位村、雪莊及輝縣峪河蔣莊等地。
在閬中,有壹支很是輝煌的蔣姓家族。明末時,原籍陜西涇陽縣三曲口的蔣應壁,入川定居在保寧府(今閬中)。加入清軍後,因戰功被封為懷遠將軍,成為閬中蔣姓的始祖。蔣應壁的兒子、孫子、重孫、曾孫4代人中,壹***出了兩個進士、壹個解元、3個舉人;官職上,壹個從二品、3個正三品、壹個從三品、壹個正五品。蔣應壁的兒子蔣大任,官封懷遠將軍。蔣大任的兒子蔣承儒,官至武儀大夫;另壹個兒子蔣承涓,官至奉政大夫。蔣承儒的兒子蔣作楷,曾任江蘇扶標中軍參將,被授武儀大夫。蔣承涓的兒子蔣南波,曾任陜西大通衛守,被封為昭勇將軍。蔣南波的二兒子蔣璉。是雍正元年(1723年)的恩科進士,被欽點禦前侍衛。雍正13年(1735年),蔣璉出任江西袁州衛都司掌印,領運守備事。乾隆2年(1737年),蔣璉出任直隸天津鎮標中軍遊擊將軍。蔣璉的五兒子蔣文耀,官至酉陽營守備。康雍乾年間,是這支蔣姓的鼎盛時期,後來逐漸衰敗 。
壹九四九年,蔣介石敗居臺灣,蔣姓族人大批隨往。如今,蔣姓已廣布天下,尤以浙江、四川、江蘇、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蔣姓約占全國漢族蔣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七。 1916年湖南零陵、廣西興安蔣氏合修通譜,尊伯齡公為壹世。四十七世橫公,生九子,皆封侯,第八子默、第九子澄,居滆湖東西,凡湘省蔣氏及由湘轉徙者,皆二侯苗裔,通譜所收村落有廷阿頭、半嶺上、小巖村、白露井、新田沖、桐子山、鬥江頭、福塘村、鳳人蔣家、桑葉田、田洞村、黑石頭、蔣家嶺、德甫裏、大埠頭、青蚨田、井頭灣、鼎甫裏、燈塘村、油榨塘、錦上田、茅栗鋪、城子山、老宅村、柘田村、野寨、立樓寨、洵溪、上爻復、烏石沖、帶花山。
零陵黃田鋪澗山蔣氏
始遷祖四郎公,原籍江西泰和縣,明初遷入零陵黃田鋪澗山,其後裔遷居零陵水口山、新田、寧遠、廣西興安壹帶。
零陵郵亭圩蔣氏
自藍山來此,後人分布於灣裏、北沖等地。
東安蔣氏
始遷祖百九公,元末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鄂公大丘徙楚南零陵郡。其孫萬壹、萬二由零陵分別遷居東安石片塘和禾倉頭居住,萬四之子景量也自零陵徙居東安縣中田。後裔先後析居大瀛橋、皂洲町等地。至1948年,已傳30代,有9939人。宗祠在新寧西喉鄉。
浙江義烏蔣氏:
從宜興蔣儼公傳十六世至蔣公芾,出知紹興並定居,至南宋理宗年間,第二十三世萬十六府君,諱默,字靜之,任大理寺評事,系上舍千十四府君長子,遊學義烏,創居蘇溪,為義烏蔣氏始祖。生五子分居各地。後子孫散居義烏各地三十余村,人口萬余,為義烏大族。
道縣龍村蔣氏
龍村蔣氏族譜稱:東漢桓帝時,蔣嵩封平都侯,因鎮撫南邦,過宏道縣而遂落其籍焉。今子孫甚藩,分布龍村、白面下、赤竹源、楊柳塘、蓮花宅、祥零鋪蔣家村、紅家山、洞子塘、篩子塘、陀仂復、花嶺頭、洞子口、黃泥石、內羊沖、坳背洞、雞公神、下灣、龍頭村、陳家山、麻灣、密裏洞、上雲壩、大塘、小塘復、馬家嶺、黃泥塘、木累洞、瑤官、銀山、葫蘆田、鐵爐頭、五洲、金崗車、小江口、土地堂、上汶、正崗頭,清塘蔣家村,大塘村,白路神等村。
寧遠大陽洞、梅崗蔣氏
始祖順甫公,原籍江左,唐太和年間官道州太守,遷居寧遠天堂墟石海山,後人居大陽洞、梅崗壹帶。
寧遠曉睦塘、上龍盤、永安鄉蔣氏
宋時因兵燹,由江西徙零陵,再遷寧遠曉睦塘、上龍盤、永安鄉壹帶。
江永黃甲嶺蔣氏
始遷祖以文公,南北朝時因避亂自零陵出居永明興化鄉(今江永黃甲嶺鄉)總子嶺之蔣家山。元至正年間,因避粵西賊寇,徙居邑城之南。而後分居城隍廟北門蔣家、西門蔣家,又分脈千家峒之戈武村等地。
江永錦江蔣氏
始遷祖仲喜公,宋初職任縣令,遊宦至舂陵,徙道縣清塘香毛井,後蔔居永邑錦江村。
江永井邊錦堂蔣氏
始遷祖鳴鳳公,宋初因仕宦來舂陵,暫住幾載,後蔔居永明錦堂村,分脈允山油田。
江永枇杷井蔣氏
元大德9年(1305)為避兵亂,從千家峒遷枇杷井。
江永水尾蔣氏
唐天寶15年(756)自江西吉安徙居江華華蓋。南宋端平年間徙松柏水美定居(今水尾)。
藍山南平鄉觀洞蔣氏
始遷祖宗禮、宗信二公,由臨武遷來。至1931年,凡50戶,男120人,女118人,***238人。
藍山南平鄉蕭家蔣氏
始遷祖人任公,清雍正間由宜章遷來。
藍山南平鄉馬裊洞頭蔣氏
始遷祖德輔、德積、邦椅三公由仁義團屬之觀洞分來。至1931年,凡68戶,男127人,女131人,***258人。
新田仁智鄉黃公潭蔣氏
始遷祖維洽公,原零陵縣人。清康熙時因貿易遷新田縣仁智鄉黃公潭。至1949年,已傳11代,***約131人。
新田博大鄉梅溪蔣氏
始遷祖成宣公,原湖南永州人,清康熙時因兵燹頻仍,徙居新田縣博大鄉梅溪。至1949年,已傳10代,***約180余人。
新田中和鎮梓漕下村蔣氏
始遷祖方選公,清初由新田縣十字園遷中和鎮梓漕下村。至1949年,已傳7代,僅7人。
新田中和鎮樟樹下村蔣氏
始遷祖城新公,清乾隆時由本省遷新田縣中和鎮樟樹下。至1949年,已傳8代,約40余人。
新田明義鄉和讓嶺蔣氏
始遷祖孝清公,原籍湖南寧遠縣,清時遷新田縣明義鄉和讓嶺。至1949年,已傳6代,***30余人。
新田大坪塘蔣氏
始祖文旺公,字豪發,江西泰和縣人。宋時南遊開基湘省寧遠,後遷新田長信鄉大坪塘。至1949年,已傳34代,族人約6000人。
祁陽大忠橋蔣氏
始祖伯齡公,九十世新揚公,生七子,南宋末年分別移居新田、江華、桂陽、廣西,第五子誕公,居桂陽。明洪武初,九十六世已四郎公從桂陽東林坡遷居祁陽九牛壩,九十七世庚十六郎公,於明成化間又遷大忠橋。清光緒18年(1892)壹修族譜,1929年續修,有蔣介石序,2004年三修。班輩:已庚辛壬思言,廷文應成第,奇友向常登,宗子永昌世。紹先觀國政,繼誌秉人龍,芳發清香遠,光明萬載逢。
祁東五陵蔣氏
始遷祖受三郎,兄弟六人,宋末元初人,隨父任居建康(南京),受壹郎蔔宅全州,受二郎遷徙大橋灣,四、五、六宦籍他郡,受三郎蔔居祁東五陵,生五峰,五峰生五子,長、四不詳,次賢仲、五元仲,後裔遷衡陽,三子興甫,四傳至友勝公而分暄、旺、聰、銘四房。清乾隆5年(1740)始修族譜,乾隆54年(1789)合蜀族續修,道光29年(1849)三修,光緒25年(1899)四修,1935年五修,1996年六修。班行:受五興宗,世友昭文,伯珊仲玉,應春成雲。維士善啟繼,家聲定顯揚,榮華聯科甲,富貴永隆昌。詩書錫慶,德業貽光,積修遠大,發育綿長。
黃梅縣蔣營村蔣氏
守墓族稔公之後,已傳至蔣氏第125代。元末明初壹支蔣家軍隊在此安營紮寨,現已發展到18代,有近三萬人。
河南商丘蔣氏
本支祖籍江西洪都新建縣半坡店。明初從河南睢縣遷居分散分為兩支.後裔分支散居在修武縣境大位村、雪莊及輝縣峪河蔣莊等地。明末修武、輝縣壹支和商丘地區蔣氏家族聯宗定譜,民國時期蔣介石指令修全國蔣氏大譜時親為宗支祠堂命名題詞:“忠雅遺芬”。族續50輩宇:“宗中水順雨,汝光奇臣玉。萬昌克可茂,性學家成矩。正誌理本泰,立心行尚慮。天體忠良厚,裔業永邦與。祖示同保嘉,律時乃聖智”。“家”字輩為蔣氏第120世。已傳至蔣氏第126代。
安徽嶽西蔣氏據考由明初由江西遷徙至此,現主要分布在該縣五河鎮、田頭鎮等地。為該地大姓族群,人口眾多。有祠堂數座,其中位於五河鎮河南村的六行堂蔣氏支祠建於清道光年間,規制完整,保存完好,是徽派明清建築遺留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