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二者有機統壹,才使其具有令人驚嘆的感人魅力。19世紀末葉,當法國文學會為紀念大文豪巴爾紮克,委托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為巴爾紮克創作雕像時,羅丹抱著崇敬的心情,決心以雕像來再現大文學家的英靈。為此,羅丹不但閱讀了許多有關資料,親自到巴爾紮克的故鄉采訪,還找到幾個外貌特征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兒,甚至專程去找到當年為巴爾紮克制衣的老裁縫,從那裏找到巴爾紮克準確的身材尺寸作參考。經過這樣艱苦的努力,羅丹終於找到了創作的靈感,選擇了巴爾紮克習慣在深夜寫作時穿著睡袍漫步構思,來作為雕像的外形輪廓。正因為羅丹的《巴爾紮克像》以如此樸實、簡練的藝術手法,來突出這位偉大作家內在的精神氣質,使得這座雕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巴爾紮克像》摒棄了壹切細枝末節,這位大文豪的手和腳都被掩蓋在長袍之中,使觀眾的註意力集中到頭部,尤其是那雙炯炯有神、氣宇不凡的雙眼,那雙眼睛突出了這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眾不同的氣質。這座雕像的成功,就在於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壹,真正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了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