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魚叢爵、池魚林木、魚貫而行、殃及池魚、魚死網破、城門魚殃、魚魚雅雅、水清無魚、河魚之疾、魚貫而入、如魚似水、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及賓有魚、鮎魚上竹、魚大水小、察見淵魚、魚驚鳥散、魚龍百變、魚龍混雜、多魚之漏、凍浦魚驚、鳥焚魚爛、河魚天雁、魚書雁信、以蚓投魚、穩坐釣魚船、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魴魚赪尾、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1、緣木求魚 [yuán mù qiú yú] ?
釋義: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有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造句:想不用功而取得好成績,就像~,那是不可能的。
2、沈魚落雁 [chén yú luò yàn]?
釋義:魚見之沈入水底,雁見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出處:《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造句:他二人長的壹個是沈魚落雁之容,壹個是閉月羞花之貌。
3、魚米之鄉 [yú mǐ zhī xiāng]?
釋義:指盛產魚和稻米的富饒地方。
出處:唐·王晙《清移突厥降人於南中安置疏》:“娘以繒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饒;說其魚米之鄉;陳其畜牧之地。”
造句:我的家鄉蘇州就是魚米之鄉。
4、魚躍龍門 [yú yuè lóng mén]?
釋義:比喻舉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出處:語出《辛氏三秦記》:“河津壹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壹裏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唐·元弼有《魚躍龍門賦》。
造句: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
5、如魚得水 [rú yú dé shuǐ] ?
釋義:好像魚得到水壹樣。 比喻有所憑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出處:《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造句: 若使他回來了,我們就應該如魚得水,歡喜的了不得,那裏還有功夫在這裏納悶呢
擴展資料
成語定義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並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包括貶義和褒義,當然,也有中性的。
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成語來源
成語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松散壹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
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壹見”、“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壹些經驗之談,表示壹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壹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