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許願,許可
許久、 少許、 也許、 自許、 不許、 稍許、 許配、 容許、 允許、 如許、 贊許、 些許、 推許、 應許、 許婚、 特許、 稱許、 許諾、 默許、 袁許、 逆許、 遂許、 呀許、 多許、 矜許、 幸許、 為許、 若許、 許天、 獎許、 許肯、 許史、 忠許、 倒許、 諸許、 忍許、 來許、 從許、 權許
許姓,中華姓氏,屬舜帝姚重華姚姓媯姓姬姓子孫衍生姓氏,是壹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位。2007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八位,人口約八百九十八萬四千余,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56%左右,以江蘇、山東、雲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這七個省的許氏約占中國漢族許氏人口的55%。2014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許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六位。
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僖宗時,侍禦史許愛鎮守漳州招安,後入晉江石龜。唐以後許姓大舉南遷繁衍於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宋末元初,許氏有壹支徙廣東。明代福建人許沖懷、許申移居臺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臺灣遷徙,進而移居海外。遷至四川,湖南、廣東、廣西、福建許氏,有的融入侗、壯、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
許由,字武仲,生於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詳。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隱居箕山,農耕而食。後堯帝又請他作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他死後葬於箕山之巔,堯帝封其為"箕山公神,配食五嶽,後世祀之",故後人稱箕山為許由山。四千壹百多年前,許由活動於潁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故後世許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