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現代版的傷仲永在哪裏

現代版的傷仲永在哪裏

13歲上大學20歲從中科院輟學

魏永康輟學在家近兩年了。這個被媒體稱作“天才”、“神童”的孩子如今已經成長為壹名青春逼人的小夥子。他的傳奇是,兩歲時就能認識2000多個漢字,13歲讀大學,17歲時考上中科院碩、博連,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20歲從中科院輟學回家。

現在的他,每天早上7點鐘起床,8點準時趕到華容縣人大上半天班,下午以後的時間自由支配。邀請他去的華容縣人大副主任王佩群說:“要他來是盡壹分愛心,讓他多接觸人,鍛煉他的社交能力。”同事說,他幹什麽事很專業,工作電腦有病毒或壞了,他都能很快修好。

他如今最大的心願是:“到學校讀書。讀書是我的特長和樂趣。”

魏永康的母親說“我從來沒有讓他洗過衣服、襪子,洗頭都是我給他洗”。在魏永康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發現,他的童年生活被人為地“割裂”。記者到華容縣人大采訪時,魏永康陪著去,“機關不讓人隨便進。”在記者采訪的當口,魏永康在縣人大辦公室拿了壹份《參考消息》到另壹房間去看。中途,他在另壹個辦公室上了網,查閱火車線經過各地的小地名。采訪結束時,記者催他快走,他不忘拿回報紙,把它整齊地放回報架原處。回家時,他說,坐公***汽車吧,因為要趕時間,記者和他壹起乘的士回家,下車時,他搶著付車費。

問他上班的感覺,魏永康壹臉靦腆和笑容,“很好的”;中午下班回家,記者和他打招呼,他微笑壹下;談到熟悉的話題,他主動和記者攀談起來;吃完兩塊西瓜後,他隨手用衣服擦了擦嘴就拿起壹本華容地圖誌,上面有些空白頁全是鉛筆臨摹的地圖,這是魏永康的作品。他說,現在很喜歡看地圖。在他身後墻壁上貼著的中國地圖上,記者隨便挑了幾個小地名,他都能立即說出地名所屬的省份,準確率100%。22歲的魏永康是平靜的。在他那裏,妳看不到有什麽大不了的事。所有的煩惱或不快壹到他那稚氣、青春的臉上,似乎都被化解到九霄雲外去了。本報綜合報道

相關鏈接

有人要批量生產神童

10萬會費培養10歲大學生

繳納10多萬元的會費,無需苛刻的測試,把孩子培養成“神童”,這是目前壹家名為“創才智力潛能開發有限公司”推行的“日出計劃”最吸引家長的部分。雖然聽上去有幾分匪夷所思,但記者通過連日采訪,卻發現在北京、廣州兩地選擇該計劃的600名會員家長中,具有清華、北大等名校背景的占到7至8成,還有相當壹部分屬於“海歸派”。壹個引起專家質疑的培養計劃,卻得到大量高學歷、高收入、高層次的家長的認同,成為壹個難以解釋的現象。

“這項計劃屬於腦科學開發,不是簡單的兒童家庭教育。”采訪壹開始,公司負責人攸武便鄭重作出聲明。他在北京簽約的近280名教師,三分之二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的在校研究生,也都屬於非教育專業。

根據日出計劃規定,0~15歲的孩子只要符合以下三項條件:智力正常、身體健康和視覺無色盲,均可參加培訓。但是,研究生給1歲的幼兒講授基因工程、量子力學等高深內容是否奏效?攸武認為,大腦的容量決定於早期的開發,而0~1歲正是最重要的開發時機。按照這樣的培養,“孩子憑借優秀的大腦,學幾年就會超越他的老師,到10歲時必然不亞於研究生的綜合智力,十幾歲時,他們的綜合智慧就能跳躍到人類智慧的最前沿。”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負責超常教育研究的劉正奎博士指出,知識的傳授需要壹個基石,屬於比較緩慢的積累過程,“壹步通天”的教法並沒有科學依據。據《北京晨報》

來 源: 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