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緌怎麽讀 拼音

緌怎麽讀 拼音

緌怎麽讀 拼音:Ruí。

緌怎麽讀拼音怎麽寫:緌是漢語漢字,讀音為ruí。

《說文》中記載:“緌,系冠纓也”。作動詞時,意為系結、繼續;作名詞時,意為古代冠帶結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古指有虞(yú)氏旌旗,後泛指旌旗或旗幟的垂遊。

緌字組詞:

1、纓緌:意為冠帶與冠飾,借指官位或有聲望的士大(dà)夫。

2、冠(guān)緌:古代公侯禮帽的帽穗緌,帽帶的下垂部分。

3、修緌:指蟬的長嘴。

古籍解釋:

《廣韻》《集韻》《韻會》儒隹切《正韻》如隹切,?音蕤。《說文》系冠纓也。《詩·齊風》冠緌雙止。《傳》冠緌,服之尊者。《儀禮·士冠禮》其緌也。《註》緌,纓飾。

又《禮·檀弓》範則冠而蟬有緌。《註》蟬,蜩也。緌為蜩喙,長在腹下。

又《周禮·天官·夏采註》緌,以旄牛尾為之,綴於橦上,所謂註旄於幹首者。《釋名》緌,有虞氏之旌也。註旄竿首,其形橤橤然也。 《集韻》緌,或作綏。詳綏字註。

造字法:緌是會意字。

1、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

例如“月”字像壹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壹只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壹匹有馬鬣。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征性質增強,它是壹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寫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2、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

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壹點,以作標示;“兇”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壹”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3、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

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壹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壹樣。

4、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

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5、轉註。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壹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

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6、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語裏有的詞,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於是就找壹個和它發音相同的同音字來表示他的含義。

例如“自”本來是“鼻”的象形字,後來借作“自己”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