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詭辯術是指什麽?請詳解,最好能舉例子~~~

詭辯術是指什麽?請詳解,最好能舉例子~~~

詭的意思是欺詐。辯的意識是辯解、辯論。

詭辯是指有意把真理說成是錯誤,把錯誤說成是真理的論證方法。貌似正確而實際上卻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詭辯是以得出錯誤論點為目的的論證。詭辯是壹種論證過程,詭辯的結果就是謊言。詭辯的反義詞是明辨。

詭辯的根本特點是壹種歪曲的論證。詭辯在論證其論點時,總會拿出壹大堆的理由,搞壹些虛假或片面論據,進行歪曲的論證,目的是為自己的錯誤論點進行辯護。

在詭辯論中,論點看起來好像肯定錯了,但實際上卻是對的,稱為佯謬。論點看起來好像肯定是對的,但實際上卻錯了,稱為似是而非。

詭辯者為了達到詭辯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列舉如下:

1、 無解。直接提出無法解釋和不能證明的論點。

例如:“電荷說”。電荷說認為質子帶壹個正電荷,電子帶壹個負電荷。“電荷”的本質是什麽?正負電荷的本質區別是什麽?正負電荷如何相互作用?電荷與什麽物理量有關?質子質量是電子質量的1840倍,它們的電荷量為啥相等?這些問題都不可思議。

例如:“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定律是英國的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壹書中首先提出的。牛頓認為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當時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理論,卻未能得出萬有引力公式F=GmM/r2,因為公式中的G實在太小了,因此他提出:F∝mM/r2。直到1798年,英國的卡文迪許利用扭秤測出G=6.67×10-11N㎡/kg2。牛頓無法解釋引力的形成機制。

例如:“質能轉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認為:“質量隨著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當速度接近光速時,質量趨於無窮大。”“物質的質量是慣性的量度,能量是運動的量度;能量與質量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不可分割的。物體質量的改變,會使能量發生相應的改變;而物體能量的改變,也會使質量發生相應的改變。”提出了質能轉化式:

E=mc?

式中,E表示能量,m表示質量,c表示光的速度(近似值為3×108m/s)。

例如:“時空彎曲”。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由於有物質的存在,空間和時間會發生彎曲,而引力場實際上是壹個彎曲的時空”。

2、虛假論據。用虛假例證和錯誤原理作為論據,論證出錯誤的論點。

例如:甲:“上帝是存在的”。乙:“我從來沒有見過上帝,上帝不存在”。甲:“我們沒見過上帝,是因為沒有機會見到上帝,這並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

例如:用“電荷說”證明“電子排布規律”。電子排布規律主要有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規則。

(1)泡利不相容原理:每個軌道最多只能容納兩個自旋相反的電子。

(2)能量最低原理:電子盡可能占據能量最低的軌道。

(3)洪特規則:在相同能量的軌道上,電子在排布的時候優先進入空軌道,每個軌道中的單電子取得相同自旋。

例如:用“電荷說”證明“電子決定論”。電子決定論認為: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決定元素的類別。因為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4為金屬,>或=4為非金屬,=8(第壹層為最外層時=2)為稀有氣體元素。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因為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4為失電子,>或=4為得電子,=8(第壹層為最外層時=2)為穩定。

例如:用牛頓的“萬有引力”證明“暗物質”、“暗能量”。暗物質是科學家根據萬有引力公式推算出來的物質。科學家通過計算天體之間的引力發現,天體質量產生的引力,遠遠不夠維持壹個個完整的星系,所以,就用暗物質來彌補星系的引力。

例如: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時空穿越”、“四維空間”“宇宙大爆炸”等。

1932年,比利時天主教牧師喬治·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整個宇宙最初聚集在壹個“原始原子”中,後來發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開,形成了宇宙。

美籍俄國天體物理學家伽莫夫第壹次將廣義相對論融入到宇宙理論中,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認為宇宙開始於高溫、高密度的原始物質,最初的溫度超過幾十億度,隨著溫度的繼續下降,宇宙開始膨脹。

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了宇宙背景輻射,後來他們認為宇宙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時留下的遺跡,從而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他們也因此獲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的霍金對於宇宙起源後10-43秒以來的宇宙演化圖景作了清晰的闡釋。他說: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還要小的奇點,然後是大爆炸,通過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壹些基本粒子,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漸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種物質。

例如:“勞動價值論”。1672年,英國的威廉·配第首次提出了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價值是由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並隨勞動生產率變動而變動。

例如:用“勞動價值論”證明了“剩余價值論”。1867年,德國的馬克思出版了《資本論》。馬克思認為勞動力是壹種特殊的商品,他壹天創造的價值同他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傭工人每天除了補償自身勞動力價值以外,還必須額外工作若幹小時,馬克思稱為“剩余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創造的價值稱為“剩余價值”。工人賺企業的錢,企業賺消費者的錢,產品的價格越高,賺得越多。剩余價值理論既不合乎邏輯,也不符合實際。

例如:效用價值論。英國的尼古拉·巴爾本(1640-1698年)是最早明確表述效用價值觀點的思想家之壹。他指出,壹切物品的價值都來自它們的效用;無用之物,便無價值;物品效用在於滿足需求;壹切物品能滿足人類天生的肉體和精神欲望,才成為有用的東西,從而才有價值。意大利的F·加利亞尼(1728-1787年)指出:價值是物品同需求的比率,價值取決於交換當事人對商品效用的估價,或者說,價值是由效用和物品稀少性決定的。

例如:用“效用論”證明了“邊際效用論”。19世紀70年代,奧地利的門格爾,英國的傑文斯,法國的瓦爾拉斯,差不多同時但又各自獨立地提出了邊際效用論。認為物品對人們最後1單位需求的滿足能力即邊際效用,邊際效用是衡量商品價值的尺度。

例如:“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自然形成的。主張聽天由命,順其自然。歷史發展不同步證明人對歷史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人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3、含糊其詞。在論證過程中,故意違反論點要明確的原則,論點含糊曖昧,似是而非,企圖在不同的情況下作不同的解釋,為自己的目的辯護。

例如:凡是算命、相面、占蔔之徒為了騙人索財,就竭力說些含糊之詞,雙關之語,兩面堵,四面圍,正說也行,反說也通,隨機應變,反正讓妳相信他的話靈驗。這是地地道道的詭辯術。

例如:為某個“因果報應”詭辯,壹旦妳舉出因果報應的反例,他立即就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6、循環論證。論點的真實性是要靠論據來證明的,而論據的真實性又要靠論點去證明。因就是果,果就是因,無限循環。

例如:“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無限循環。

例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朋友的敵人是敵人”。其實不壹定。

例如:“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命輪回。

7、模棱兩可。

例如:辯證唯物主義。既唯物,又不唯物,模棱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