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足散,壹種能夠令人隱遁變化的藥物, 見載於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篇》。蛇本無足,此藥名「蛇足」,頗令人感到神秘。《抱樸子內篇》〈雜應〉記載,人在身上塗抹「蛇足散」便可坐在立亡、隱遁變化、不見原形。追求隱遁變化,是魏晉神仙道教的法術之壹,道經稱此為「隱淪之道」。魏晉道教又認為,靈寶秘文、九化十變之書,可以令人隠遁日月、 *** 星辰。葛洪在《抱樸子內篇》〈雜應〉中引其師鄭隱的話說:服大隱符十日,欲隱遁則左轉,欲現身則右回。或以玉米臺丸塗人身中,或以蛇足散,或懐離母之草,或折青龍之草,以伏六丁之下。隱遁變化者可隱身入竹林田野之中,或潛伏在清泠深淵之水下,還可變身縮小通過幽闕小徑,甚至還可乘天壹之仙馬,遨遊在天界的紫房之宮。隱遁者施展法術還有多種變化,或可變為小兒,或可變為老翁,或可變為鳥,或可變為獸,或可變為草,或可變為木,或可變為六畜。隱遁者還可變化為自然物,或依木成木,或依石成石,依水成水,依火成火。葛洪認為這就是所謂「移形易貌」,是塗「蛇足散」後人立刻就會具有的多種隱身變化之術。這種隱遁變化之術,乃是早期道教擅長的法術,只是「蛇足散」的制作方法至今已無人可知。明代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其隨心所欲地隱遁變化的形象,應該說最早出自道教。
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雜應〉,《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