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饸饹怎麽讀

饸饹怎麽讀

饸饹的拼音是hé le。

饸饹(讀音hé·le),也作合饹,也叫河漏(讀音hé·lou),是將豌豆面、蓧麥面、蕎麥面或其他雜豆面和軟,用饸饹床子(壹種木制或鐵制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把面通過圓眼壓出來,形成小圓條。比壹般面條要粗些,但比面條勁道、質軟,烹飪方式和面條差不多。

豆面有時候需要加入面丹來調節面的軟硬度和口感,適合於沒有小麥面粘性大,不能按普通方法做成面條的面類。在北方尤其是陜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常見。

饸饹是中國民間傳統面食小吃,是中國北方最常見的面食吃法之壹。傳統的做法是用壹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臺上,把和好的面塞入饸饹床子帶眼兒的空腔裏,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將饸饹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

等水燒滾了,壹邊用筷子攪,壹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蔔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饸饹流傳在山西,陜西的陜北、關中地區,河北,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壹帶。香氣逸鼻,在北方地區頗受歡迎。

歷史記載:

饸饹,古稱“河漏”,是我國北方壹種古老而別具風味的傳統湯食面點。《辭海》中關於饸饹的定義,解釋為:北方壹種用蕎麥面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即饸饹,北方壹種面食。

王楨《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謂之河漏。王楨是元代壹位農學家,他的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還有壹句話,《辭海》上沒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