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雅,讀音是jìngyǎ。意思是嫻靜文雅;幽靜雅致。
出處:
清薛福成《庸盦筆記·軼聞·良吏平反冤獄》:“及張君蒞任,過堂見此婦,神氣靜雅,舉止大方。”冰心《去國·兩個家庭》:“進到中間的屋子……錯錯落落的點綴得非常靜雅。”
逐字解釋:
1、靜(拼音:jì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此字本義是安靜,引申為平定、鎮撫,後世多寫作“靖”。由本義還引申為靜止、恬淡、平和等義。
形聲字。從爭,青聲。西周時代,“靜”字聲符“青”只處於全字左上角處,至春秋時代,已經確立為右形左聲各處半邊的格局,但戰國時代仍有返古的布局,見於楚系文字,而且聲符“青”多加“口”形為飾。
2、雅,讀作yǎ或yā,是現代漢語次常用字,最早見於金文。《說文》中本意是烏鴉,讀作yā。後假借指正確的、規範的,引申為高雅、文雅等義,讀音轉變為yǎ。
形聲字。從隹,牙聲。牙為牙齒之象,於雅表音,雅與牙聲韻並同。雅的源頭、聲首是牙,見於春秋金文。可能是牙的象形性不夠明顯,故在戰國時或疊加象形字齒者,此後這兩種結構都曾作為聲首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