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03月20日10:12 新浪娛樂
田漢(1898.3.12-1968.12.10)湖南長沙人,字壽昌,曾用筆名伯鴻、陳瑜、漱人、漢仙等。1916年隨舅父去日本東京高等師範英文系學習,後參加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出版與郭沫若、宗白華的通信《三葉集》。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1922年回國後與妻子易漱瑜創辦《南國半月刊》,繼而組織南國電影劇社,從事話劇創作和演出活動。此時期創作的話劇《咖啡店之壹夜》、《獲虎之夜》、《蘇州夜話》等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1927年在上海藝術大學任教並被選為校長,此時與歐陽予倩、周信芳等舉辦藝術魚龍會
,會上演出他的劇作《名優之死》獲得成功。同年冬成立南國社及南園藝術學院,1928至1929年率南國社先後在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無錫各地舉行話劇公演和其他藝術活動,推動了中國話劇的發展。同時期他也創作了大量劇本。
1930年加入“左聯”,寫下了著名的《我們的自己批判》,創作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同年南國社被國民黨查封。1932年加人中國***產黨,任左翼戲劇家聯盟黨團書記等職。此時創作的《年夜飯》、《亂鐘》、《顧正紅之死》等劇。他還與聶耳、洗星海、張曙等合作創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等都曾廣泛流傳,《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為新中國的國歌。同時他與夏衍、陽翰笙等參加藝華影片公司,編寫拍攝了許多電影。1935年創作的劇本《回春之曲》是以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來表現人民抗戰決心的作品。同年被國民黨逮捕,經營救出獄。
抗戰開始,立刻參加集體創作話劇《蘆溝橋》,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後到武漢參加抗戰宣傳工作。1939年後在桂林主編《戲劇春秋》月刊,此時對京劇、漢劇、湘劇等戲曲進行了改革,寫了大量以反侵略為內容的戲曲劇本,有《江漢漁歌》、《嶽飛》等。1944年與歐陽予倩等在桂林組織了西南戲劇展覽會。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創作了劇本《麗人行》、《憶江南》等。1948年轉入華北解放區。
解放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中國劇協主席和黨組書記,全國文聯副主席等職,創作了話劇《關漢卿》、《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及整理戲曲《白蛇傳》、《謝瑤環》等,在歷史劇的創作和改編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
“文革”中慘遭殘害,病死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