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巖寺,北周建寺,初名靈居寺,隋時改名棲巖寺。隋文帝奉送舍利赦建佛塔,此寺即其中之壹。隋唐時寺況極盛,於山巔、山腰、山麓分置上中下三寺,僧眾壹千多人,隋末李世民攻打蒲州時,魏征曾在此練兵。唐時該寺名冠群剎,為河東名勝之最,唐明皇避暑勝地。
《棲巖寺智通禪師塔銘》 ,石高壹尺六寸二分,寬二尺三寸四分,二十七行,行十八字至二十三字不等,行書,書者未知,原在山西永濟棲巖寺塔林,現棲巖寺壹楹不存,塔林頹敗,據說此銘收藏於永濟市文物部門,啟功先生收藏有古拓,跋其後:“天真爛漫,寓古淡於遒媚,足以上逼山陰、下啟米老。結體妙有三分不妥處,而疏雋之趣,正在其中,方之他刻,惟有溫泉銘合與同參耳。”評價頗高。此銘因啟功而得名播四方,我視之為河東碑銘之珍品。
《梁州刺史陳茂碑》 ,隋開皇十四年(594)立。碑在臨猗縣卓裏鄉陳平莊村口陳茂墓地。篆額“大隋上開府梁州刺史陳公碑”,碑文楷書,“字畫精勁,風神離雅,疏密得當,大小運宜”,1979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壹批全國書法藝術名碑。歷經1400余年,現碑上字跡幾無。
陳茂(534年——594)字延茂,猗氏人,家世寒微,質直恭謹,為州裏所敬。歷北周、隋兩朝,隋文帝為隋國公時,引為僚佐,善之且厚加禮敬。歷官黃門侍郎、行軍元帥長孫覽司馬、蜀王府長史、太仆卿、判黃門侍郎、上開府儀同三司、梁州刺史等。
《碧落碑》 ,全稱《李訓等為亡父母造大道尊像》,系唐高宗李治總章三年(公元670年),高祖 李淵 第十壹子韓王元嘉的兒子 李訓 、 李誼 、 李撰 、 李諶 為其亡母房氏祈福而立“大道天尊”,碑刻於天尊之背(久佚)。因不便椎拓,另刻於石,宋元為兵燹所損,元代又重刻,現在山西 新絳縣 城內龍興寺。此碑高2.26米,寬1.03米,厚0.21米,碑文字形結體有源於殷商甲骨,有源於周朝鐘鼎,有出自 秦刻、石 鼓,而用小篆筆法書寫,是壹創造。書者不知,書法俊秀,筆法工整,布局嚴峻,篆字奇古,字多假借,難以認讀,為我國書法史上的珍品,國家壹級文物。
龍興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城龍興路北端高阜之上。該寺始建於唐,原名碧落觀,唐高宗鹹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稱龍興寺。宋時,太祖趙匡胤寓居於此,改寺為宮,後僧人占居,恢復龍興寺之名。原存建築主要有大雄寶殿和龍興寶塔等。1990年,搶修了龍興塔基和寺院,修建於山門,建起108級青石臺階,修建了碧落碑亭等。
《鹽池靈慶公神祠頌》 ,唐貞元十三年(797)立,韋縱書丹。碑文記頌唐王朝主持整修河東鹽池並賜名祭神的盛況,現存運城市博物館。
河東鹽池,約有四千年的開發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鹽池之壹,國學大師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寫道:“解縣附近有著名的解縣鹽池,成為中國古代中原各部族***同爭奪的壹個目標。因此占到鹽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同領袖之資格。”黃帝在此戰勝九黎部落的酋長蚩尤。
?池神廟,唐代大歷年間,陰雨連綿,雨水浸入鹽畦鹵水,發生“紅鹽自生”,被視為“祥瑞之兆”,唐代宗李豫特下詔書,賜運城鹽池為“寶應靈慶”池,赦建“池神廟”,賜封池神為“靈慶公”。池神廟坐北向南,總面積2.6萬平方米,依丘陵地勢高低錯落而建,其南門正對浩渺鹽池,田漢先生贊為“千古中條壹池雪”。相傳舜帝巡視鹽池,在此撫琴而賦《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池神廟藏有明代石刻《河東鹽池之圖》和元代皇帝鐵穆耳所樹《新建池神廟碑》等。據統計,前後有唐太宗、宋徽宗、清康熙等39任皇帝都來參拜過運城鹽池池神。
《王卓碑》, 全稱《追樹十八代祖晉司空河東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乃唐徳宗貞元17年(801)10月24日,王顏為其十八代祖王卓立碑。原碑今在山西省臨猗縣廟上鄉城西村村西200米,砂石質,通高3.43米,寬1.05米,碑額篆書4行20字"追述十八代祖晉司空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碑文楷書25行,行56字,虢州刺史王顏撰,大理評事韋縱書,華州刺史袁滋篆額。碑陰為《王景祚碑》。前後碑文均漫漶難識。
《中條山靖院道堂銘》 ,碑原立於芮城縣大王鎮後坪村西山道院內,壹九八二年因道院已毀,移至縣博物館(即城隍廟)碑廊內。唐貞元14年(798)鐫建。虢州刺史太原王顏撰,尚書右丞陳郡袁滋書。正中陽文篆“中條山靖院道堂銘”。碑文篆書,***六百四十七字。碑大體完好,唯右邊緣稍有破泐。碑文敘述虢州刺史太原王顏,晚年以自己的官俸收入在中條山修建靖遠道堂的概況,兼及王本人的籍貫遷徙等經歷。碑之書者袁滋,系唐代工篆、隸書家,碑文全為小篆體,書法委婉圓轉工力甚佳,為唐代篆書碑中之珍品。王顏系王維(右丞)、王縉(宰相)的侄子。臨猗《王卓碑》是王顏為其十八代祖王卓所立。
《絳帖》, 為北宋絳州人尚書郎附馬潘師旦摹刻,因刻於絳州,故名,又稱“潘駙馬帖”。該帖刻於宋皇祐、嘉祐年間(1049--1063年),集宋以前書法名家之大全,以《淳化閣帖》為底本而有所增刪。《絳帖》前十卷的第壹卷為諸家古法帖,第二至五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六、七卷為王羲之書,八至十卷為王獻之書;後十卷第壹卷為大宋帝王書,第二卷歷代帝王書,第三至六卷為王羲之書,第七、八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九卷為唐法帖,第十卷是唐、宋法帖。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十壹:“近時有尚書郎潘師旦者,竊取官法帖中數十帖,別自刻石以遺人,而傳寫字多轉失,然亦時有可佳者。”
潘師旦去世後,帖石分為兩半,前十卷歸長子,後十卷歸幼子。長子因負官債,帖被沒入官庫,絳州太守補刻後十卷足成壹部,並刻“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登、封、書”?二十字,以識其第次。連起來成四句話,即“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登封書”。這壹版本名為“公庫本”,亦稱“東庫本”。幼子又重摹前十卷足成壹部是為“私本”。故亦有稱絳帖為“潘氏二子帖”。這是《絳帖》的第二代。兩石於公元1126年靖康之變時落入金人手。1212(金崇慶初年,南宋嘉定五年)金代 高汝礪 據公庫本重刻,***十二卷,是為新壹代《絳帖》,稱為“新絳本”,新帖避金帝完顏亮諱,故“亮”字缺筆,也稱“亮字不全本”。
宋刻《絳帖》存世稀少,即使是明、清刻本也難得壹見。?
潘師旦嘗知秀州(嘉興),有宅在城中,有祠在滮湖濱,其官為尚書。趙吳興(即趙孟頫)應其二世孫文顯之請,重書園匾,而為《滮湖會景亭記》,評潘師旦:“夫學而有以成其誌,壯而得以行其學,歸休而有以娛其老,既沒而又有以遺其子孫,蓋曠世而不數人。吾於故宋尚書潘師旦之見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