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誌》"道家類"著錄《文子》九篇,可能產生於戰國晚期。它雖借《老子》的言語來發揮自己的思想,但其思想與《老子》頗多不同,在軍事思想方面,它主要提出:
"挾義而動"的戰爭觀念《文子》認為戰爭的起源是同君主的產生相壹致的。人類社會之所以設置國君,目的是為了禁止"暴亂",而要去"暴亂",便出現了戰爭。這種去"暴亂"的戰爭便是正義之戰。因此,它主張戰爭並"非利土地而貪寶賂",而是為了"存亡平亂,為民除害",這就是說要"挾義而動"。這種"挾義而動"的"義兵"能夠起到"不戰而止"的作用:"義兵至於境,不戰而止;不義之兵,至於伏屍流血,相交以前"。這種"義兵"也必然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它說:"國之所以強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義也;義之所以行者,威也。"《文子》著重探討了爭取民眾支持戰爭的問題,它認為戰爭如果基於廣大民眾的利益,"以為人者",就必然得到民眾的支持;如果"以自為者",為了個人的私欲而進行戰爭,就必然遭到民眾的反對:"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以自為者,眾去之。眾之所助,雖弱必強;眾之所去,雖大必亡。"這壹思想是十分可貴的。
"先勝而後戰"。《文子》借鑒吸收了孫武有關"先勝"的觀點。指出:"王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此不明於兵道也。"但是《文子》所講的"先勝"是和孫武子的"先勝說"有所不同的。它主要是指"先為不可勝之政",即首先在政治上取得優勢,然後出兵打仗。他明確指出,如果壹個國家在內政未修洽的情況下匆忙勞師興眾,那麽將會毫無收獲。"以未治而攻人之亂也,是猶以火應火,以水應水,莫足以相治。"
"先弱敵而後戰"。《文子》的這壹觀點可能來源於《六韜》:"夫先勝者,先見弱於敵,而後戰者也。"而《六韜》"先見弱於敵"觀點,實際上就是對《孫子》"能而示之不能"的"示形"思想的另壹種表述。《文子》的"先弱敵"主要的實際含義是,想方設法削弱敵人的戰鬥力,達到我強而敵弱的目的,它說:"善用兵者,先弱敵而後戰,故費不豐而功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