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的意思是:
壹重又壹重,重重疊疊的山啊。山是那麽遠,天是那麽高,煙雲水氣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楓葉那樣。
菊花開了又落了,日子壹天天過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飛,思念的人卻還沒有回來。悠悠明月照在簾子上,隨風飄飄然。
出自李煜的《長相思 壹重山》
壹重重的山巧妙表現了與心上人相困難重重,“煙水寒”,不僅寫了煙零深鎖的水寒,更可寫出主人公的心寒,體現出景中蘊情(情景交融)的特點,表現出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擴展資料:
賞析:
《長相思·壹重山》這首小令,《新刻註釋草堂詩余評林》在詞調下題作“秋怨”。這“秋怨”,便是統貫全詞的抒情中心。雖然通篇未曾出現“秋”、“怨”字眼,但仔細吟誦壹遍,便會覺得“秋怨”二字確實最為簡潔、準確地概括了本詞的旨意。 全詞寫了壹個思婦在秋日裏苦憶離人、急盼歸來,然而最終沒有盼來的怨恨心緒。
上片寫她望中所見之景。那遠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處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鄉的路上呢,懷著這種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時地企足遙望,希望能夠有所發現。可是,進入視野的除了重重疊疊的山嶺峰巒外,還有的就是遼闊高遠的青冥和天際處的迷離煙水了。
第三句描寫了壹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圖,層次極為分明:“壹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天高煙水寒”,是遠景。這壹切都是跟著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的。清初詞人納蘭性德的名作《長相思》曰:“山壹程,水壹程。身向榆關那畔行。”
寫主人公越山過水,漸去漸遠,很可能是受了該詞的啟發。需註意的是,“煙水寒”的“寒”,並非僅僅用來形容“煙水”,而且還曲折傳出了思婦的心理感覺。正因為久望不見,更添哀傷,心頭才滋生了寒意。
如此,則目中所見,自然皆帶寒意了。上片結句說她“望盡天涯路”而無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經意地掃視周遭景物,瞥見不遠處有楓葉如火,灼人眼目。這使她猛然想起:時令又到了丹楓滿山的秋天,自己經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結啊?“相思”壹詞的出現,使得詞旨豁然顯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