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水、火、土合稱五行,是指五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
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五行理論強調整體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
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壹學說,五行是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擴展資料:
五行由來:
天地未分之時,被稱為混沌狀態。天地乾坤混在壹起,日月星辰沒有生成,晝夜寒暑沒有交替出現,上面沒有風雨雷電,下面沒有草木山川人禽蟲獸。
這時壹股靈氣在裏面盤結運行,於是從太易之中生出水,從太初之中生出火,從太始之中生出木,從太素之中生出金,從太極之中生出土。五行由此而來。 此後天地人各有發展。
五行相互依賴:
天若無土,就不能覆蓋大地;地若無土,就不能承受地上萬物,五谷糧食也無處生長;人若無土,就不能自然繁衍而五常不立。因此天地人不可無土。
木若無土,有失栽培之力;火若無土,不能照四方;金若無土,難施鋒銳之氣;水若無土,就不能水借地勢流溢四方。土若無水無木,不能長養萬物;無火無金,不能繁衍生息。這就是五行不可或缺的道理,而五行也由此構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