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譯文:譚晉玄,是本縣的壹名秀才。他很相信壹種氣功之術,每日練習,冬夏不停。練了好幾個月,自己覺得好像有些收獲。有壹天,他正盤腿而坐,聽到耳中有很小的說話聲,就像蒼蠅叫壹般,說:“可以見嗎?”他壹睜眼,就再也聽不見了。他又重新閉上眼、息住氣聽,又聽到方才的聲音。他想:這可能是功已練成,心裏暗暗高興。
從此,他每日坐下就聽,心裏想,等耳中再說話時,應當答應壹聲並睜眼看看是什麽東西。有壹天,果然又聽到那“可以見嗎?”的小小說話聲,他就小聲答應:“可以見了。”很快覺得耳朵中有窸窸窣窣的聲音,像有東西爬出來。他慢慢地睜開眼偷看,果然看到壹個小人,高三寸多,面貌猙獰,醜惡得像夜叉壹樣,在地上轉著走。
他心裏暗自驚異,心想不管怎麽樣,先看他有什麽變化再說。正看著,忽聽鄰居有人來借東西叫門呼喚。小人聽到後,樣子很恐慌,圍著屋內亂轉,好像老鼠找不到窩壹樣。譚秀才也覺得神誌不清,像掉了魂,不知道小人到哪裏去了。隨後他便得了瘋癲病,哭叫不停。家人為他請醫吃藥,治了半年,才漸漸好了。
二、原文: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聊齋誌異》
譚晉玄,邑諸生也。篤信導引之術,寒暑不輟,行之數月,若有所得。壹日,方趺坐,聞耳中小語如蠅,曰:“可以見矣。”開目即不復聞;合眸定息,又聞如故。謂是丹將成,竊喜。
自是每坐輒聞。因俟其再言,當應以覘之。壹日,又言。乃微應曰:“可以見矣。”俄覺耳中習習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長三寸許,貌獰惡如夜叉狀,旋轉地上。
心竊異之,姑凝神以觀其變。忽有鄰人假物,扣門而呼。小人聞之,意張皇,繞屋而轉,如鼠失窟。譚覺神魂俱失,不復知小人何所之矣。遂得顛疾,號叫不休,醫藥半年,始漸愈。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壹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壹個故事代替茶錢。借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誌異》中。
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壹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誌異》,南高珩作序。此後屢有增補。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後和康熙四十六年,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誌異》的寫作歷時四十余年,傾註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二、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壹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除《聊齋誌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
2. 古文 穴中人語 的翻譯翻譯:
老人帶領姓楊的人來到壹個大的山洞,雞和狗都很高興的樣子,人們都在壹起住。到了壹家,老人對(這戶人家)說:“這個人想來這裏住,能夠容留他嗎?”(穴中人)回答說:“妳既然帶他來到這個地方,那他壹定是有賢能的人。
我們這裏只要是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枲(枲,麻)這類東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與眾人***享的,所以可以住在壹起。妳真的要來,請不要攜帶金銀珠寶這些珍異的東西,(人們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魚肉,這裏是不缺的。
地是按照各家的人數分給他們土地,用來耕地養蠶,不能從別人那裏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姓楊的人道謝並且聽從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誡道:“妳如果來晚了,山洞就封著了。”將近夜晚,姓楊的人與老人壹起出來。
原文: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壹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
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纊(kuàng,絮衣服的新絲綿)、麻枲(xǐ,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
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於人耳。”楊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容:允許。殊:特殊的物品。薪:柴。或:或許。
出自: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擴展資料
主題:
《穴中人語》選自南宋康與之《昨夢錄》,屬於文言文體裁,講述壹個姓楊的三兄弟與壹位老人在壹個洞穴中的所見所聞。
作者成就:
代表作為《蔔算子》、《玉樓春令》、《長相思》、《金菊對芙蓉》、《風流子》、《減字木蘭花》、《滿江紅》、《憶秦娥》、《昨夢錄》等。
《蔔算子》壹詞寫物是人非的滄桑變換之感,“潮本無心落又生,人自來還去”,“老盡東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等都是選取精當,語言完美的切題之佳句。伯可著有《順庵樂府》五卷,不傳;今有趙萬裏輯本。
3. 文言文穴中人語翻譯老人帶領楊氏進入山中的那個大洞穴。
裏面雞犬之聲悅耳,是壹個許多居民聚居的很大的群落。來到壹戶人家,老人對主人說:“這個人想到妳們這裏居住,能不能容留他?”回答道:“您老人家肯把他帶到這裏來,那他壹定是個賢者。
我這裏舉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枲這些東西,都不屬於私人物品,和眾人***有,所以可以***同相處。您真的要來,能夠讓您享受的只有柴、米、魚、肉,這些都不缺少。
只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用來耕種或者養蠶,不可以從別人那裏取得食物罷了。”楊氏道謝並聽從安排。
主人又告誡說:“妳如果來得晚壹些的話,洞口就要封閉了。”到了晚上,楊氏和老人壹起出來。
4. 鮑君文言文閱讀答案中人具為說中的具是什麽意思鮑君 昔汝南有人,於田中設繩,以捕獐而得者。
其主未覺,有行人見之,因竊取獐去,猶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鮑魚,乃以壹頭置罝中而去。本主來,於罝中得鮑魚,怪之以為神,不敢持歸。
於是村裏因***而置屋立廟,號為鮑君。後轉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鐘鼓不絕。
病或有偶愈者,則謂有神。行道經過,莫不至祠焉。
積七八年,鮑魚主後行過廟下,問其故。人具為說。
乃曰:"此是我鮑魚耳,何神之有?"於是乃息。(出《抱樸子》) 譯文 從前汝南有個人在田野裏設下了繩網想捕獲獵禽獸。
壹天,網裏套住了壹頭獐子,本主沒發現,壹個過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過路人想想覺得太不夠意思,就把帶著的鮑魚放壹只在網裏。
本主來後看見了鮑魚,驚怪地認為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莊裏的人們知道後就在得魚的地方建了個祠廟,叫"鮑君"神,傳說開來,祭祀的人很多。
廟的柱子漆成紅色,屋梁也畫了花紋,日日鐘鼓聲不斷。有病的人求鮑神後偶然好了,就更說這神特別靈,走路人過廟門也都進去祈禱。
七八年後,那個當初往網裏放鮑魚的人經過祠廟,問是怎麽回事,村人就如實告訴了他。這人說,"這是我放在網裏的鮑魚呀!"從此人們才不再敬奉"鮑君"了。
還有壹個 從前有人設捕獸夾捕獐鹿,那天逮到了壹只他自己卻不知道。有個過路人發現了獐鹿並把它給拿走了,但感覺不太好意思,就把自己的鮑魚放在捕獸夾中離開了。
那個設捕獸夾的獵人來到後看到鮑魚,覺得非常奇怪,以為是神仙降臨,不敢把鮑魚帶到家裏,便在此地蓋廟,稱為鮑君。後來很多人都信奉這個廟的鮑君,其中得病的人偶然好了,便以為是鮑君在降福,就感加神奇了。
過了七八年,放鮑魚的那個人經過這個廟,詢問原因,有人告訴他這些事情。他說:“這是我的鮑魚,哪裏有什麽神?”於是非常慨嘆。
5. 求古文《穴中人語》的鑒賞.老人帶領姓楊的人來到壹個大的山洞,雞和狗都很開心的樣子,人民都在壹起住.到了壹個人家, 老人對(這戶人家)說:”這個人想過去住,難夠容留他嗎?”回答說:”妳既然願意帶他來到這個地方,那他壹定是賢能的人.我們這裏只要是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枲(枲,麻)這類東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與眾人***亨的,所以可以住在壹起.妳要真的來,請不要攜帶金銀珠寶這些珍異的東西,(人們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魚肉,這裏是不缺的.只打算給妳壹些地,用來耕地養蠶,不能從別人那裏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楊謝了他答應了.又告誡說:”妳如果來晚了,山洞就封著了.將近夜晚,與老人壹起出來 練習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
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壹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
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枲(枲,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忽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
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於人耳。”楊謝而從之。
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能相容否 容:允許,此殊不缺也 殊:很,楊謝而從之 謝:辭別,惟計口授地 惟:只,子來或遲 或:或許 下面句中“此”字分別指代什麽: ⑴此公欲來。指代(楊氏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
指代(穴中)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薪米魚肉) 下面各組詞義相同的壹組是(C) A、落落英繽紛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尋病終 子果來 C、屬: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吾此間凡衣服、飲食……之屬 D、處:處處誌之 故可同處 、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壹項是(D) A、文中穴中人與桃花源中人壹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記》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現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壹老人引導才進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後自己來耕種養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後,不願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壹同出穴。 24、翻譯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來,能相容否? 譯:他想住到妳家來,妳可以容忍他嗎?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
譯:妳既然願意帶他來到這個地方,那他壹定是有賢能的人。 在《穴中人語》中。
“此”字代表什麽意思 1.此公欲來 此______ 2.老人肯相引至此 此______ 3.此恕不缺也 此__________ .此公欲來 此__(這位)代指楊氏 2.老人肯相引至此 此__(這裏)代指穴中 3.此恕不缺也 此____(這些)指代惟薪米魚肉這類生活資料 下面句子中“子”的含義與其他三項不同的壹項是( ) A.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B.子恃何而往 C.子來或遲,則封穴矣 D.子果來 (A) 解釋加點字詞語在文字中的意思: (1)凡′衣服,飲食(只要) (2)故可同出′(住在) 在括號中填寫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 試比較《穴中人語》與《桃花源記》在敘述內容及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同:文中的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壹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樂的生活 桃源人和穴中人既熱情好客又存有戒心。
異:《桃花源記》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現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老人引導才進入山中大穴的。 文體不同,《桃花源記》屬於序文,《穴中人語》屬於筆記小說。
6. 文言文《穴中人語》原文: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壹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枲(枲,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忽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於人耳。”楊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譯文:
老人帶領姓楊的人來到壹個大的山洞,雞和狗都很開心的樣子,人民都在壹起住.到了壹個人家,
老人對(這戶人家)說:”這個人想過去住,難夠容留他嗎?”回答說:”妳既然願意帶他來到這個地方,那他壹定是賢能的人.我們這裏只要是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枲(枲,麻)這類東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與眾人***亨的,所以可以住在壹起.妳要真的來,請不要攜帶金銀珠寶這些珍異的東西,(人們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魚肉,這裏是不缺的.只打算給妳壹些地,用來耕地養蠶,不能從別人那裏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楊謝了他答應了.又告誡說:”妳如果來晚了,山洞就封著了.將近夜晚,與老人壹起出來.
7. 魏市人的文言文翻譯後魏孝文帝時,皇室各個王子和達官貴戚很多人都服用鉛汞等礦石丹藥,而且都自稱服用後身體發熱。
也有自稱服用石藥發熱的人並不富貴,當時有許多人厭惡這些人謊稱自己是富貴身子。壹次,有壹個人躺在集市門前邊的大道上,身體翻來覆去不停地轉動,自稱是服用石藥後發熱了,吸引許多人爭相來看。
跟他同來的夥伴怪他假作富貴人,告訴他說:“我也身上發熱了。”這個人問:“妳什麽時候服用的石藥?”同伴回答說:“我昨天在市上買的米,米裏頭有石啊,吃了後現在就發熱了。”
圍觀的人聽了後,哄然大笑。從此,很少有人聲稱自己服石藥發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