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是什麽意思介紹如下:
隱士借指因對某事物不關心或因厭倦表示沈默而不出頭露面者。
隱士,即隱居之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獨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才德學識,並且是真正出自內心不願入仕的隱居者,才能被稱之為隱士。
他們跟莊子壹樣,崇尚自然無為的人生態度,選擇隱修專註研究學問的生活方式。著名隱士有許由、巢父、列子、莊子、鬼谷子、張良、黃石公、鄧禹、諸葛亮、劉伯溫、水鏡先生、徐茂公、苗訓、陶淵明等等,當然,還有很多沒有留下著作的隱士,這是因為戰亂以至於我們無法了解他們。
隱士文化
魏晉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談尚玄遠的清談風氣的形成,既和當時崇尚自然的思想影響有關,也和當時戰亂頻仍特別是門閥氏族之間傾軋爭奪的形勢有關。知識分子壹旦卷入門閥氏族鬥爭的旋渦,就很難自拔。
魏晉以迄南北朝,因卷入這種政治風波而招致殺身之禍的大名士就有:何晏、嵇康、張華、潘嶽、陸機、陸雲、郭璞、謝靈運、鮑照等。所以,當時的知識分子有壹種逃避現實的心態,遠離政治,避實就虛,探究玄理,乃至隱逸高蹈,就是其表現。這種情況不但賦予魏晉文化以特有的色彩,而且給整個六朝的精神生活打上了深深的印記。
魏晉清談風氣之盛、之烈,後人很難想象。清談又稱“微言”“清言”“清議”“清辯”等。這種清談經常通宵進行,所謂“微言達旦”;有人耽溺清辯,到了忘食的地步,所謂“左右進食,冷而復暖者數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