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讀音是hè,意思引申為顯著、顯赫、顯耀。
赫字介紹:
赫(拼音:hè)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此字形最早見於《說文》中的小篆。本義為赤色熾盛。引申為顯著、顯赫、顯耀,又為大怒、盛怒,又為盛大、興盛、熾盛;由顯著、顯耀還引申為明亮。
“赫”是會意字,字形最早見於《說文》中的小篆,從二赤,由於“赤”是用“大”、“火”來表示“紅色”,故“赫”的本義就是指赤色熾盛。楷書承篆文而來。《說文》:“赫,火赤皃。”段玉裁本改“火”為“大”;
並註:“大,各本作火,今正。此謂赤,非謂火也,赤之盛,故從二赤。”《詩·邶風·簡兮》:“赫如渥赭,公言賜爵。”
舞師臉色紅潤如赭染,公爺賜酒壹大杯毛傳:“赫,赤貌。”由赤色熾盛厚重引申為顯著、顯赫、顯耀,又為大怒、盛怒,又為盛大、興盛、熾盛;由顯著、顯耀引申為明亮。
大赤皃。“大”各本作“火”,今正,此謂赤,非謂火也。赤之盛,故從二赤,《邶風》“赫如渥赭”,傳曰:“赫,赤皃”,此赫之本義也。若《生民》傳曰:“赫,顯也”,《出車》傳:“赫赫,盛皃”;
《常武》傳兩雲:“赫赫然,盛也”,《節南山》傳:“赫赫,顯盛也”,《淇奧》傳:“赫,有明德赫赫然”,以及《雲漢》傳:“赫赫。旱氣也”,《桑柔》傳:“赫,炙也”,皆引申之義也。又按,皕部日“爽,盛也”;
是《詩》中凡訓盛者,皆假奭為赫,而《采芑》、《瞻彼洛矣》二傳日:“奭,赤皃”,即《簡兮》傳之“赫,赤皃”,正謂奭即赫之假借也。《爾雅·釋訓》“奭奭”,本作“赫赫”,二字古音同矣。或作赩,如《白虎通》引“韎韐有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