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和約規定:重劃德國的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占領15年,東岸50公裏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的獨立,不得同它合並;承認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把原屬波蘭的領土基本上歸還波蘭。②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戰勝國以“委任統治”形式加以瓜分:其中的非洲和中東部分歸英法等國,太平洋上的島嶼大多被日本占有。②在軍備上,德國要接受嚴格的限制。④德國須對協約國支付大量賠款。
對德國的軍備,和約規定:它的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用於維持國內秩序和邊境安寧;海軍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得擁有空軍;此外,解散總參謀部,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關於德國的賠款總數,和會未達成壹致的協議,僅規定建立賠款委員會,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確定賠款總數。在這以前,德國應交付價值相當於200億金馬克的實物或現金。
在和會上,中國要求收回從前德國在山東攫取的壹切權利。和會不顧中國的反對和抗議,竟然決定把德國原來在中國山東攫取的壹切權利交給日本。這種強權政治大大激怒了中國人民,引發了“五四運動”。在全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下,中國代表固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1918年3月3日,當時尚處在勝利中的德國最高統帥部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強迫戰敗的俄國接受壹個和約,這個和約剝奪的俄國領土幾乎有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加起來壹般大,居民5600萬,亦即其全部人口的32%;三分之壹的鐵路線,73%的鐵礦,89%的煤產量,5000多個工廠。此外,俄國還得付給德國60億馬克的賠款。
德國人高興得實在太早了,第二年,即1919年,德國人受報應的日子終於來到了。協約國未經與德國協商,片面規定的凡爾賽和約條件於5月7日在柏林發表。這對於壹個到最後壹刻鐘還耽溺在幻想中的國家的人民來說,這是個驚人的打擊。全國紛紛舉行憤怒的群眾集會,對和約表示抗議,要求德國政府拒絕簽字。在魏瑪議會期間擔任總理的謝德曼叫嚷道:“誰在這個和約上簽字,就讓誰的手爛掉吧!”5月8日,德國臨時總統埃伯特和政府公開聲稱,和約條款是“不能實現和不能負擔的”。第二天,在凡爾賽的德國代表團照會固執的法國總統克萊孟梭說,這種和約是“任何國家所不能容忍的”。
它到底有什麽地方是這麽讓德國人不能容忍的呢?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必須把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法國,壹小塊領土歸還給比利時,石勒亦益格邦壹小塊領土在經過公民投票後歸還給丹麥,而這是俾斯麥在上壹世紀同丹麥作戰勝利後從丹麥那裏割取的。它也把德國人在瓜分波蘭時奪去的領土歸還給波蘭,其中壹部分還要經過公民投票。這是使德國人最為惱怒的規定之壹,尤其使他們不滿的,不僅是因為給了波蘭壹條通向海路的走廊使得東普魯士同祖國隔絕,而且因為他們瞧不起波蘭人,認為波蘭人是劣等民族。同樣使德國人感到惱怒的是,和約強迫他們接受發動戰爭的責任,要求他們把德皇威廉二世和800名左右其他“戰爭罪犯”交給協約國。
和約規定賠款數目以後再規定,但是在1919年到1921年之間先要付壹筆50億美元的金馬克,如無現款,可以付某些實物——如煤、船只、木材、牛羊等等。
不過最傷害德國人自尊心的是,凡爾賽和約實際上解除了德國的武裝,從而——至少是暫時——排除了德國在歐洲稱霸的可能性。
距離協約國最後通牒的限期只差19分鐘,德國國民議會終於以絕大多數票通過簽訂和約,並把這個決定通知了克萊孟梭。4天以後,即1919年6月28日,和約在凡爾賽宮的明鏡殿簽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