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前言」並非作者親筆所寫,而是由第三者撰文的;而「序」,則可由作者自己親筆所寫,亦可由第三者代寫的。 現在,為免誤會,很多時都會加上「代序」、「自序」(甚至是「作者自序」、「編者自序」)、「代前言」等,以茲區別;同時,亦會在前言及序文之中,清楚列明該序文及前言的作者及寫作日期的。 **** 其實,「前言」、「序言」、「序文」等詞,並不是中文原有的詞匯,而是由英文 Foreword 所翻譯而來的。從英文「原字」Foreword 之中,不難發現,如果將其「直譯過來」的話,便譯做「前」(Fore)「言」(Word)了。另外,亦有不少學者、翻譯家、近代作家將 Foreword 壹詞,譯作「序」、「序文」、「序言」,取其「序」字有「開場白」、「序幕」的意思。此時,「序」、「前言」是相通的。 按《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4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 4th Edition),Foreword壹詞解作:Short introduction to a book
printed at the beginning and usually written by a person other than the author. 請留關鍵詞「usually」,解作「通常」,而非「必然」。 為甚麽前言「壹般」都是找別人代筆的呢?可知道「傳統」的西方學者以及我國接受過西方教育的近代文學家,如巴金先生、胡適先生、老舍先生、季羨林先生等,對學術、知識、文學的追求與創作,是非常的嚴謹與認真的(「今天」的西方學者及中國留學生是否如「傳統」般嚴謹與認真,有待查證)。西方人在發表文章、書籍之前,除了會「自己」反復地校對與修訂之外,還會將原稿交給相關的「學術權威」進行校對及收集意見的,然後才正式公諸於世。那些幫忙校對過、審批過原稿的「權威學者」,便以壹篇類似「讀後感」及「閱讀報告」的文章--「前言」,表示欣賞及提供意見,並為該書籍作個簡介。 而這個「傳統」的「執著」,背後是有其實際的意義的:壹來,可以減少出錯的機會;二來,可以「借用」其他而成名的「學術權威」之名,作宣傳之效(畢竟,自己贊自己是沒有說服力的)。 而若然作者本身,已經是「權威」中「權威」,或作者找不到相關的「權威」作校對及代筆寫前言,此時,前言便會由作者親自書寫了。 **** 而「序」壹詞,按《新雅中文字典》:「序」,通「敍」,文具的壹種。陳述作者的意趣,排印在書前面的文字;通稱「序文」,也作「序言」。 請註意,在《新雅中文字典》的解釋之中,是沒有指明「序」是由作者自己寫,還是由第三者代筆的。 而我國最早及最常用「序」的地方,便是在大戲,作開場白、引言、介紹之用。 至於我國傳統以來,知識份子都有著「歉遜」的個性,不太著重宣傳與包裝,所以,從來不會主動找人家寫壹篇介紹自己的文章與書籍的「序」的。所以,作為書籍的簡介的「序」,甚少是由第三者代筆的。如《史記》的<太史公自序>,便是由司馬遷先生自己所寫的。 然而,有時候,有壹些文人出書的時候,沒有為書寫「序」,又有壹些詞人、詩人、文人,發表了多篇詞詩歌賦之後,沒有將自己的作品匯集成書,而後人再版或收錄成書的時候,為了介簡壹下書的內容,便「自動請纓」,代替已逝的作者寫序文了。如《金瓶梅》的<東吳弄珠客序>,為後人所作,絕非出作原作者之手。 2008-07-01 16:48:11 補充: 就回答者 kwongwu2003 於回答時間 2008-07-01 10:12:24 之中提及: 「雖然有些作者會自己寫『序』,但通常都是邀請前輩名家、各方友好來寫『序』,請其評價作品及推薦。 『前言』……壹般都是作者自書,用以提示讀者應留心的地方和抒發自己創作過程中的感受。」 小弟有以下的回應: 1)近代作家的「序」是親手所寫的 當我們隨手在書架中取出壹些近代作家、學者的書籍時,如巴金先生的《隨想錄》、季羨林先生的《牛棚雜憶》、魯迅先生的《吶喊?仿徨》、韋政通先生的《中國文化概論》時,便可以看到書中的「目錄」中,都有「序」的。而以上四本的的「序」,都是由作者親手所寫的。
兩者沒有分別的 兩者都是介紹他想說的內容 只是妳想用那個的
參考: 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