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師說原文及翻譯註釋壹句壹譯

師說原文及翻譯註釋壹句壹譯

師說原文及翻譯註釋壹句壹譯如下:

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壹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原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譯文: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

原文: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譯文: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

原文: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裏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原文: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譯文: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

原文: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譯文: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壹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壹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

原文: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譯文: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原文: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譯文: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塗啊!

原文: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譯文: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

原文: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麽明智的呢。

原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

譯文: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壹起嘲笑他。

原文: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譯文: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麽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

原文: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原文: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tan)、萇弘、師襄、老聘(dan)。

譯文: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聘為師。

原文: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郯子這壹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壹起,其中就壹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壹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壹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原文: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註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3、受:通“授”。傳授。

4、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壹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禦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