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壹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裏馬著稱。
日行千裏的馬,吃壹頓有時能吃完壹石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裏而像普通的馬壹樣來餵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裏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壹樣尚且做不到,怎麽能夠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不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餵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裏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裏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裏馬吧!
2、賞析:
《馬說》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和層層深入的結構方式。先從正面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說明伯樂對千裏馬命運的決定性作用,從千裏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出發,說明千裏馬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的發泄。
3、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祗同:_)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食馬者通:飼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