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陰隲 ”。 1.默默地使安定。《書·洪範》:“惟天陰騭下民。” 孔 傳:“騭,定也。天不言,而默定下民,是助合其居,使有常生之資。” 唐 楊炯 《唐同州長史宇文公神道碑》:“ 文王 以業重三分,昭事上帝; 武王 以功成八百,陰騭下民。”
2.猶陰德。 宋 梅堯臣 《歐陽郡太君挽歌》之二:“暮年終饗福,陰騭不應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吾辛苦積得小陰騭,當有壹孫登第。”《紅樓夢》第二九回:“ 鳳姐 笑道:‘我們爺兒們不相幹,他怎麽常常的說我該積陰隲、遲了就短命呢?’”參見“ 陰德 ”。
3.冥冥之中。 唐 皎然 《同薛員外誼喜雨詩兼上楊使君》:“乃知陰隲數,制在造化情。”
相關詞組有“陰騭文”,有兩義:
1.舊時勸善書。《紅樓夢》第十回:“妳們必定說是我的生日,要叫我去受眾人的頭,妳莫如把我從前註的‘陰隲文’,給我好好的叫人寫出來刻了。” 清 沈曰霖 《晉人麈·異聞》:“[ 金見星 ]生平崇奉陰騭文,晨起盥漱畢,即莊誦壹過。” 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第八章三:“有道德目的的作品不壹定就生道德影響,很少有人因為讀善書、陰騭文而變成真正的君子。”
2.相術家稱人臉上可借以推定其命運的紋路。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楔子:“長老,妳看他那福祿文眉梢侵鬢,陰隲文耳根入口,富貴氣色四面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