痂讀作jiā;聲母j,韻母ia,聲調壹聲。
痂,漢語二級字,讀作痂(jiā),傷口或瘡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等凝結而成的塊狀物,傷口或瘡口愈後自行脫落。部首:疒。總筆劃:10。漢字結構:半包圍結構。造字法:形聲。筆畫順序:點、橫、撇、點、提、橫折鉤、撇、豎、橫折、橫。
基本字義:
痂jiā:傷口或瘡口血液、淋巴液等凝結成的東西,傷口或瘡口痊愈後,自行脫落:結痂。痂 jiā:名詞。痂皮;瘡殼。痂,疥也。從疒,加聲。——《說文》。痂,創也。又如:痂查;痂癩(中醫學名詞。壹種皮膚病);痂皮(傷口或瘡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凝結而成的塊狀物,傷口或瘡口痊愈後自行脫落)。又指:傷口或瘡口。
痂組詞:
瘡痂(chuāng jiā):瘡口表面所結的痂。
結痂(jié jiā):是指由活組織脫落形成死組織塊。就是流血之後,過壹些時間皮膚上出現的壹層凝結的深紅色固體,最後會自動脫落。
痂皮(jiā pí):傷口或瘡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凝結而成的塊狀物﹐傷口或瘡口痊愈後自行脫落。
嗜痂(shì jiā):《宋書劉邕傳》:邕所至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嘗詣孟靈休,靈休先患灸瘡,瘡痂落床上,因取食之。靈休大驚。答曰:性之所嗜。後因稱怪僻的嗜好為嗜痂。
痘痂(dòu jiā):痘瘡瘡口結的痂。
雪痂(xuě jiā):雪凍結成的硬殼。
痂的病因和臨床表現
有些痂的形成與真菌感染、細菌感染、外傷、皮膚外科術後等有關,如黃癬導致的黃癬痂是由黃癬菌感染引起的。有些痂的病因尚未明確,如濕疹樣皮炎所致的漿液痂。
痂的形成情況與皮損滲出物有關。滲出物較稀薄時形成菲薄而帶韌性的痂,見於某些濕疹樣皮炎;較稠厚並含有細菌、真菌、細胞碎屑等,形成較厚而脆的痂,易脫落,如黃癬痂;較多且黏稠,可堆積成層,形成顯著高於皮膚表面的牡蠣殼樣痂,見於晚期梅毒或晚期雅司病。痂脫落後,若損害炎癥繼續發生,則會繼續結痂,若炎癥逐漸消退,只產生鱗屑,甚至恢復正常。
漿液性分泌物幹涸後形成黃綠色痂,血性分泌物幹涸後形成紅黑色痂,膿性分泌物幹涸後形成黃綠色痂。焦痂是壹片失去生機的棕色或黑色幹燥組織,會自然脫落,留下深淺不壹的潰瘍,常由梗死或壓瘡等局部缺血或熱、電或化學灼燒及白喉桿菌等細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