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奧會,從壹定意義上說是辦給健全人看的,殘疾人希望通過體育來融入社會,因此他們感謝東道主搭建的壹流的舞臺,他們感謝熱情與專業的誌願者、工作人員,他們感謝每壹個前來觀看比賽的健全人--關註殘奧會的健全人越多,殘疾人融入社會的幾率就越大……
但是,對健全人來說,更要感謝殘奧會、感激殘疾人--因為我們從中學會了如何善待生命,如何學會珍惜,如何追求夢想。
在“水立方”,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第壹次現場看到“無臂飛魚”何軍權的比賽時,仍然接連深感震撼:第壹次震撼,是看到他只穿著泳褲、齊肩失去雙臂的模樣,彼時是深刻的悲憫;第二次震撼,是看他沖刺時高昂起頭顱、朝池壁狠狠撞去,此刻是由衷的敬佩;第三次震撼,是看他在領獎臺上,用脖子夾住鮮花,雖然沒有獲得金牌,但依然是燦爛至極的笑容。這壹瞬間,則是深深的思索了--殘軀如此,精神猶能如此強健,“換作是我,我會有這份堅強嗎”。
跟大多數中國人壹樣,我也是第壹次如此近距離地看殘疾人比賽。默然無言,心靈深處,慢慢浮出強烈的感動來。幾乎每個走上殘奧會賽場的運動員,都是壹部感人至深的勵誌大片的主演。他們曾經在無邊的黑暗中孤獨地徘徊,他們在痛苦中完成了精神的重建,他們收獲了對生命更透徹、更睿智的理解,他們終於戰勝厄運、鳳凰涅槃,重新書寫人生的精彩篇章。
薩馬蘭奇說過,殘疾人運動是喚醒人類良知的運動。感謝殘奧會,感激殘疾人,能夠讓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然而卻面臨著種種精神困惑的“健全人”,在這個喧嘩浮躁、處處“快餐化”的時代,從麻木機械中抽身出來,冷靜地去想壹些“很傻”、很樸素、很原始的問題,去思考什麽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去收獲壹些能夠觸及心靈柔軟之處的人生感悟。
臺灣作家三毛生前寫過這樣壹首歌:“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壹樣地擁擠著?地上的人群,為何,又像星星壹樣的疏遠?”“擁擠”與“疏遠”,似乎成了國際流行的“現代都市病”。大樓越蓋越高,科技越來越發達,物質生活越來越豐盛,但是,現代人的幸福感,並沒有隨之而越來越強烈,反而,欲望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內心感動越來越匱乏,“郁悶”,成了流行語……
所以,擺脫心理危機,追求心靈平靜,成為現代人的壹大精神需求,甚至帶來了壹些產業的勃興,比如壹本名叫《心靈雞湯》的書,在全球賣掉了近億冊。
然而,還有什麽比超越自我、戰勝命運的殘疾人運動員,更能讓世人去發現和領悟到愛、希望、信心和鼓勵?更能讓世人以新的視野和方式,去體察身邊與內心的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在歷史上,壹些偉大的殘疾人,堪稱人類之師,比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這是壹個生活在黑暗中卻能夠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偉大女性。讀她的著作,每個能夠看見光明的人,又怎麽不會去珍惜光明?
或許,海倫·凱勒距離我們太遠。現在,北京殘奧會讓我們如此“零距離”地靠近、觀察、感悟龐大的殘疾人群體。開幕式上,盲人歌手楊海濤有壹句真誠告白--“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最想看到的是爸爸、媽媽和妳們。”無論在現場還是在電視機前,無數觀眾為之動容,並深深反省--我們是不是因為太多的“不甘心”,而忽視了我們已經擁有的、像空氣壹樣存在於身邊的幸福?
北京殘奧會有472枚金牌,我們會很快會忘記金牌歸屬,但許多年後,我們的記憶深處,還是會鐫刻著2008年在北京完成自我偉大超越的殘疾人運動員。人,永遠是歷史的英雄。誠如國際殘奧委主席克雷文所言:“鳥巢”氣勢恢宏,但是,因為人,“它才真正被賦予了生命”。
感謝殘奧會,感激殘疾人,讓我們靜下心來,開始思索什麽是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