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1996年-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科學院任研究員。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999年4月回國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客座教授。2004年—2006年兼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
1999年底,江雷和他所帶領的課題組隆重推出超雙親性(既親水又親油)二元協同界面材料技術和超雙疏性(既疏水又疏油)二元協同界面納米材料,並使該技術走向實用化,從而有了經過納米技術處理過的具有殺菌、防輻射、防黴、不沾水、不沾油等特殊效果的織物和眾所周知的“納米自潔領帶”的誕生。
2001年,江雷和他的小組成功研制出超雙疏陣列碳納米管膜,德國《應用化學》雜誌對這壹研究成果作了詳盡報道。接著,他們又分別利用普通疏水高分子、甚至雙親高分子實現了超疏水特性,被國際權威雜誌《先進材料》主編特邀撰寫了系統綜述性文章。
2003年2月,德國《應用化學》在世界上首次報道了江雷小組用親水性的聚乙烯醇分子,研制成功超疏水性的聚乙烯醇納米纖維。
超疏水性是指水在固體表面的接觸角大於150度,是固體表面的壹個重要特征。世界上對超疏水性60年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在疏水材料表面構建微觀上粗糙的幾何結構和對表面進行氟化處理,是目前獲得超疏水表面最為普遍的方法和手段。
江雷小組曾先後首次報道過經氟化處理的碳納米管膜具有超雙疏性和以普通高分子聚丙烯腈為原料制備出了無氟超疏水性納米纖維,證明納米結構對超疏水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江雷小組最近的研究又首次證明,以雙親性高分子為原料構建具有納米尺寸凸凹幾何形狀,也可得到超疏水性表面。據相關專家稱,這壹研究結果打破了幾十年來“只有利用疏水材料才能獲得超疏水性表面”論斷的局限性,大大擴大了超疏水性材料的制備範圍,必將開創壹個超疏水性納米材料制備的新天地。
江雷研究員壹直從事仿生納米功能界面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納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協同效應”的新思想,揭示了生物體表面超疏水性的機理,指導相關仿生材料的可控制備,在超雙親/超雙疏功能材料的制備和性質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成果。研究體系集中在無機微納米結構制備及其表面功能性修飾,相關成果受到國際同行的關註,帶動了該方向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承擔973項目(課題負責人)、基金委重點(負責)及院創新、國家“十五”科技攻關等項目。
2005年以“具有特殊浸潤性(超疏水/超親水)的二元協同納米界面材料的構築” 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壹獲獎人)。並撰寫專著《仿生智能納米界面材料》。他曾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中科院百人計劃及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終評優秀,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提名獎”。2003年至2006年連續4年獲中科院優秀博士生導師獎。多次作為主席組織國際雙邊會議,受邀在國際和雙邊會議上作特邀報告20余次。現任《無機化學學報》和《Small》等雜誌的編委。迄今培養博士後、博士、碩士***19名,其中4名博士生獲中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2名博士生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1名博士生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1名博士後在德國獲2006年德國洪堡基金會索菲亞獎勵研究基金(100萬歐元),兩名畢業生已經晉升為副教授,兩名副研究員晉升為研究員,其中壹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