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神話傳說:
傳說有壹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交戰甚歡,難分難解。黃帝想改變壹下戰術,叫倉頡拿作戰地圖來,但發現地圖已丟失。只好收兵再作商議。回營後黃帝很生氣,責怪倉頡沒辦好。倉頡說,現在要記錄的事實在太多,再用結繩記事的方式,實在難以應付。現在百姓也在犯愁中,常遇到同樣的問題。黃帝說,有沒有解決方式?倉頡告訴黃帝,改變畫圖方式,可以記錄更多的事,而且大家壹看就會明白。黃帝就命倉頡著手辦理這個事,不用隨軍打仗了。
倉頡接受任務後,整天冥思苦想,半年了,還沒有進展。冬天到了,外面下了大雪,倉頡想去打獵。壹路上,看到山雞、小鹿跑過,雪地上留下壹排排腳印。倉頡發現,他們的腳印都不同,突然來了靈感。畫山雞的腳印就代表山雞,畫鹿的腳印,不就是鹿嗎。如果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把它的形象特征畫出來,不就代表不同的東西了嗎。倉頡向黃帝報告了之後,黃帝聽了非常高興。命倉頡把天下的所有東西,上至日月,下至飛禽走獸,都按不同的特征畫出來,並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於是,倉頡開始了造字的旅程,每天上觀日月星辰,下觀萬物生靈,創造出來了越來越多的象形文字。並刻在石頭和木頭上。後來發現太沈重,不便攜帶,成了倉頡的心病。後來有人從河邊捉來壹只大烏龜,請倉頡造個字,倉頡發現龜殼上有很多方格子,就造了壹個“龜”字,並刻在龜殼上。但烏龜趁人不備時逃走了。
三年後,烏龜在另壹個地方被人捉住了,他告訴倉頡,龜殼上刻的字還在,不但沒被水沖掉,而且字長大了,而且更清晰。於是倉頡想到,龜殼很常見,不但很輕,而且刻的字很清楚,是很好的記錄材料。他把創造的字,都記錄在龜殼上,串起來。黃帝大為贊賞,並頒布天下。成了現在所說的甲骨文。這就是傳說中的中國漢字的由來。
二、考古發現:
據考古發現,在漢字產生以前,有“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方式。現代研究認為,漢字來源於集體的智慧,如果倉頡確有其人,那他應該是文字的整理和頒布者。隨著考古的進展,更多的遺址不斷發現,也為漢字的起源和來歷,提供了更多的新證據。
通過系統考察、比對,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100多個遺址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自現在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但壹切沒什麽簡單。由於各處考古出來的符號,都非常零星分散,缺失也較嚴重。各處的地域色彩濃厚,背景也很復雜。故漢辭網認為,漢字的來歷和起源還是壹個有待不斷揭開的謎。
擴展資料:
壹、據考古證實,在商朝早期,中國文明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壹就是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國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蔔, 甲骨就是占蔔時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凈,接著鋸削磨平。然後,在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刀具鉆鑿凹缺。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
進行占蔔的人或者叫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蔔的日期、要問的問題都刻在甲骨上,然後用火炷燒甲骨上的凹缺。這些凹缺受熱出現的裂紋就稱為“兆”。巫師對這些裂紋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蔔的結果,並把占蔔是否應驗也刻到甲骨上。經過占蔔應驗之後,這些刻有蔔辭的甲骨就成為壹種官方檔案保存下來。
二、漢字發展到現在,主要分為象形字、會意字及形聲字三類。?
1、象形字:如“日、月、山、川”等,都是描摹事物的形狀的。這些是狹義上的象形字。
2、會意字:如兩個“木”組成壹個“林”字,兩個“火”組成壹個“炎”字。指用會意法造出的字。
3、形聲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通常是兩個字符組成的復合體,由表示意義範疇的形旁(意符)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旁(聲符)組合而成。形旁壹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當,聲旁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充當。形聲字是最能量產的造字形式。
百度百科——倉頡造字
百度百科——漢字的起源與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