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七律如何謀篇布局?

七律如何謀篇布局?

壹布局謀篇

1、什麽是布局謀篇:

? 把妳所掌握的素材,合理的安排在起、承、轉、合之中,而起、承、轉、合的每壹環節都要用最為合理的方式方法,並把“起承轉合”有機的整合為壹體,就是布局,就是謀篇。

2、布局謀篇的幾種形式

(1)起承轉合法:

我們來看壹首例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起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承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轉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合

這首詩 大家再熟悉不過了

我們看詩的起、承寫登高所聞所見情景,是寫景;

轉、合寫登高時的感觸,是抒情。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天、猿、渚、沙、鳥

頷聯,著重渲染秋天氣氛;

頸聯,抒發感情,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末聯,寫白發日多,因病斷酒,映襯時世艱難。

全詩八句皆是對偶,句句押韻。

這首詩就是以壹聯為壹個起承轉合的單位。

七律、五律壹般是以兩分句為壹單位,1、2句起、 3、4承、5、6轉、 7、8合。

這是基本的形式。 這是我們大家所最熟悉公認的形式,但是,也不盡如此!!!

那麽我們今天重點來給大家介紹下面幾種特殊布局

(2)、起承繼轉合法

? 在壹首律詩中首聯為起,頷聯為承。頸聯為繼 ,註意了 這四個字,尾聯為轉合,即屬“起承繼轉合法”。

所謂“繼”,就是頸聯接著頷聯的意思,繼續發揮而不轉折。這樣寫,往往把轉、合的功能放在尾聯了。

那麽我們必須以例詩說話

如(唐)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起破題

壹歲壹枯榮。=引起下聯

野火燒不盡,=承“枯”。

春風吹又生。=承“榮”

遠芳侵古道,=繼續寫“草”,重點落到“古原”。

晴翠接荒城。=繼續寫“草”,引出“離別”題意。

又送王孫去,=轉寫送別

萋萋滿別情。=合抒情作結、首尾呼應,關合全篇、合章點題。

我們看: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也就是 “古原草” 三字。

第二句“壹歲壹枯榮”,進而引起壹聯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

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壹句寫“枯”,壹句寫“榮”

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壹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

所以,五六兩句,是繼續寫草, 而沒轉是吧

第七八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

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所以 這首 我們說,又送王孫去,=轉寫送別。萋萋滿別情。=合抒情作結、首尾呼應,關合全篇、合章點題。

(3)、起承 展 轉合法。

? 在壹首律詩中,第壹句為起,第二句為承,中間四句是展開、鋪敘、

註意了 中間四句是展開、鋪敘、第七句為轉,第八句為合,即所謂的“起承展轉合法”。

這就打破了以壹聯為單位的布局慣例。

這種布局的特點,是中間四句分別地並列描寫四樣景物,鋪敘的手法很明顯。

從形式上看,好像把壹首絕句分為兩半,中間放入四句,每句各寫壹個景物似的

那繼續用例詩說話

如王維《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起句扣題。

數裏入雲峰。=承首句“不知”。

古木無人徑,=展寫“木”,視覺。

深山何處鐘。=展寫“鐘”,聽覺,再承“不知”。

泉聲咽危石,=展寫“泉”,聽覺。

日色冷青松。=展寫“日”,視覺。

薄暮空潭曲,=轉到佛教,禪意“空”。

安禪制毒龍。=合歸結主題,安禪來抑制世俗的欲望

我們繼續看

第壹句,“不知香積寺”,直接切入詩題,寫詩人徒步去訪問深山密林中的香積寺。 “不知”是講出了只知香積寺之大概方位,不知其具體所在。

第二句承,“數裏入雲峰”,則極寫香積寺所處之高遠、幽深、難覓:才走了幾裏路,就已經重巒疊嶂,雲封霧繞,而寺院還遙不可見!

詩人的迷惘心境,香積寺的深藏幽遠,俱可在字裏行間窺知。

三、四句 寫了詩人看到的景物:古樹、鐘聲在深山空谷中回響,使得本來就很寂靜的山林又蒙上了壹層迷惘、顯得越發安謐。

“何處”二字,這與上句的“無人”相應,又暗承首句的“不知”。

五六兩句,表面仍然意在表現環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大大有了不同,詩人以倒裝句,突出了入耳的泉聲、日色,逼真如畫。

七八兩句轉到古寺,但仍然不寫寺中景物,而寫寺外清潭的空曠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從而安禪來抑制世俗的欲望。贊頌佛法無邊,心向往之。因此以“安禪制毒龍”作結,可謂水到渠成,深化詩旨。

看了例詩? 我們再復習壹下這句,在壹首律詩中,第壹句為起,第二句為承,中間四句是展開、鋪敘、第七句為轉,第八句為合,即屬“起承展轉合法”。

(4)、 起承 直下法

? 壹首律詩中首句起後,從次句開始承而直下,沒有轉合,或略有“合”的意思,即屬於“起承直下法”。

這種布局 有壹首特別熟悉的例詩給大家看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劍外忽傳收薊北,=起:起句提事,如春雷乍響。

初聞涕淚滿衣裳。=承:緊承“忽傳”,喜極而悲。

卻看妻子愁何在,=轉:以轉為承,承而直下。

註意了以轉為承,承而直下。

漫卷詩書喜欲狂。=承:連續兩個動作。

白日放歌須縱酒,=承:承而直下,進壹步抒寫。

青春作伴好還鄉。=承:承而直下,進壹步抒寫。

即從巴峽穿巫峽,=承:承而直下,進壹步抒寫。

便下襄陽向洛陽。=承合:承而直下,進壹步抒寫。

這首詩壹氣直下,全非起承轉合手法。

除第壹句敘事點題外,其余各句,都是寫情。

抒發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

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湧直瀉。

於神理妙在逼真,於文勢妙在反振。

第三、四轉承。頸聯承“喜欲狂”,而尾聯承“好還鄉”,也是具體寫“喜欲狂”。全詩自首句至尾句,壹氣貫註,壹氣呵成。

壹首律詩中首句起後,從次句開始承而直下,沒有轉合,或略有“合”的意思,即屬於“起承直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