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壹條”是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的秘密條款。
日本帝國主義趁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各國無暇東顧的時機,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覲見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袁世凱,遞交了二十壹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政府“絕對保密,盡速答復”。
此後日本帝國主義以威脅利誘的手段,歷時五個月交涉,企圖迫使袁世凱政府簽訂,企圖把中國的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壹條無理要求,這些條款稱中日“二十壹條”,後經中日協商,袁世凱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中日民四條約》”。
袁世凱與“二十壹條”
壹直以來,1915年北洋政府對日“二十壹條”交涉都被看作袁世凱“賣國外交”或“屈辱外交”的典型,而且無論教科書中還是國人的歷史記憶裏,袁世凱大都被認為是因稱帝需尋求日本支持而主動接受“二十壹條”的,因此,“竊國大盜”袁世凱又多了個“賣國賊”的稱號。
因此,學術研究越來越多地顯示,袁氏在對日“二十壹條”交涉中飽含屈辱,袁世凱的所做所為實在是不得不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