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老馬識途文言文

老馬識途文言文

1、原文:

管仲、隰朋從於桓(huan)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壹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2、譯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隨齊桓公壹同前往攻打孤竹,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時已是冬天,最後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於是放開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於找到了回去的路。

走到山裏沒有水,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蟻穴有壹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

於是挖掘山地,終於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聰明才智,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學習聖人的智慧,不也是過錯嗎?

文章選自戰國韓非子的《韓非子·說林上》,文中故事正是成語(老馬識途)的來歷,現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引導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於經驗堪為先導。 他們不被現實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先敘後議,敘述簡潔得當,議論緊扣中心。結尾用反問句提示後人應學習前代聖賢的智慧,引人深思。

擴展資料:

壹、詞句註釋

1、管仲、隰(xí)朋:兩人都是輔佐齊桓公的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

2、從:跟隨。

3、伐:討伐,攻打。

4、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神農氏的後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指的是灤(luán)河,此處的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匯處東側)。

5、往:出征。

6、反:通“返”,返回。

7、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8、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9、乃:於是。

10、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

11、隨:跟隨,跟著。隨之,跟著它,跟著老馬,之字是代詞。

12、遂:終於。

13、得:找到。

14、行:走。

15、居:住,處於。

二、相關人物介紹

1、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

2、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

3、隰朋(公元前?~前644年),春秋時齊國大夫。齊莊公曾孫。與管仲、鮑叔牙等輔佐齊桓公,齊國大治。曾率軍會合秦軍安定晉國的內亂,擁立晉惠公。管仲病重時薦他自代,與管仲同年死。

三、分析評論

文言文《老馬識途》膾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語(老馬識途)的來歷,現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引導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於經驗堪為先導。 他們不被現實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先敘後議,敘述簡潔得當,議論緊扣中心。結尾用反問句提示後人應學習前代聖賢的智慧,引人深思。

百度百科-老馬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