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惡除奸
漢語成語,拼音是jiǎn è chú jiān,意指鏟除兇惡與奸邪,出自清·石玉昆《三俠五義》。
成語解釋:剪:除去。鏟除兇惡與奸邪。
成語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0回:“似妳我行俠仗義,理應濟困扶危,剪惡除奸。”
成語用法:該成語屬於中性成語、常用成語,常用作謂語、定語、賓語。
《三俠五義》
《三俠五義》作者為清朝石玉昆,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的經典之作,堪稱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同時,作為中國第壹部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小說,《三俠五義》的版本眾多、流傳極廣,書中膾炙人口的故事對中國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的內容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俠五義》小說敘寫宋朝包拯在俠客、義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以及俠客義士幫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書中塑造了壹位鐵面無私、不畏權勢的清官形象,曲折地體現了人民的願望。
其中包公平冤獄、“鍘龐昱”、“除藩王”等情節,在壹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表現了人民群眾的鬥爭精神。書中穿插了大量俠客活動,既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正義行為,也表現出他們忠心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本質。
它的出現,表明近代傳統的公案小說與俠義小說的完全合流。小說的內容大致分為兩部分,前23回,寫包公出世及其斷案故事,後97回寫白玉堂、展昭、蔣平、韓彰、歐陽春?等人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協助包公和顏查散***同維護北宋正義的故事。
《三俠五義》 作為中國最早出現的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作品,對中國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影響深遠,稱得上是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由此掀起了各類武俠題材文學作品的高潮。
《三俠五義》有關武功技擊(如點穴、暗器、劍訣、刀法、輕功提縱術等)、江湖勾當(如悶香、百寶囊、千裏火、夜行衣靠、人皮面具等)以及機關埋伏(如八卦連環堡)種種名目之演述,均對以後武俠小說之內容素材有決定性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