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武備誌》的成書過程是怎麽樣的?

《武備誌》的成書過程是怎麽樣的?

茅元儀(1594~1640),字止生,號石民,又號東海波臣、夢閣主人、半石址山公等,明歸安(今浙江吳興)人,明末傑出的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出身世代書香門第,自幼好學不厭,博覽群書,尤“喜讀兵農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年方十歲,他的家鄉吳興遇大災荒,太守集議賑荒,官吏及富戶無人敢應諾,獨有未成年的茅元儀請求傾盡家藏糧食數萬石,以救濟災民。他熟悉古今用兵方略,對九邊阮塞要害,口陳手畫,了如指掌。面對後金政權崛起,狼煙頻頻,明廷政治腐敗,國運衰落,激起了發奮學習,探討“治國平天下”方略,著書立說,以振興明朝武備的雄心壯誌。他寓居南京,潛心研究歷代兵法韜略和當代國防形勢,傾註十五年的心血,撰成了《武備誌》這部古代兵學巨著,於天啟辛酉(1621)刻印成書。自此,這位年輕學子聲譽鵲起,以“知兵”之名被任為贊畫,隨大學士孫承宗督師遼東,抵禦後金。他曾出塞視察紅螺山,七天不見煙火,隨從都面無人色,而他仍從容不迫。並到江南募集舟師戰艦,為孫承宗籌劃了遼東水軍的部署。不久,孫承宗遭排擠去職,茅元儀亦被削籍,告病南歸。崇禎帝即位後,茅元儀赴京向新帝進呈《武備誌》,“且上言東西夷情,閩粵疆事及兵食富強大計,先帝命待詔翰林”。(《列朝詩集小傳·茅待詔元儀傳》)然而卻被權臣王在晉等所中傷,以“傲上”的罪名被放逐定興(今屬河北)江村。崇禎二年(1628)冬,後金騎兵進逼京師,孫承宗於危難之際再度受命督師。茅元儀和二十四騎護衛孫承宗,從東便門突圍至通州,擊退後金軍,解除了京師之危。茅元儀被任為副總兵,督理覺華島(今遼寧興城菊花島)水師。先被權臣所忌被解職,後受遼東兵嘩之累,充軍福建。遼東軍情緊急,請求募死士勤王,遭到權臣阻撓,悲憤縱酒而亡。茅元儀文武雙全。明清之際學者稱贊他“年少西吳出,名成北闕聞,下帷稱學者,上馬即將軍”(方以智:《流寓草》卷七《酬茅將軍》)。他壹生著述宏富,據《方以智茅元儀著述知見錄》(任道斌編著,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版)統計,其著作有《武備誌》、《督師紀略》等60余種,數百萬言。但由於屢遭禁毀,多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