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沙灣飄色的發展

沙灣飄色的發展

沙灣飄色制作工藝代代相傳,本地承傳的藝人除認真繼承其獨特的形式和內容外,更進行改革創新: 沙灣飄色的制作工藝是世代相傳的。建國前,沙灣的民間藝人憑此技藝謀生,大多數是子承父藝,或傳裏不傳外,保密甚嚴。建國後,本地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成立“沙灣民間工藝研究小組”,將這些被埋沒多年的制作技藝,進行編寫、研制挖掘、整理,使之得到保存和發展。對於發動老藝人傳藝授徒方面,鎮文化站更是做了大量的艱苦細致的工作,不但重視傳統技藝的完整傳承,更關心這些能工巧匠的起居生活,使之毫無保留地把飄色技藝貢獻出來。因此,飄色藝術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至今制作技藝的骨幹近20人,鎮內四個村的表演隊伍合計近800人。

解放以前,沙灣飄色在三月三伴隨“北帝”出遊。解放後多在春節、國慶巡遊。近十幾年來,沙灣飄色先後到過廣州、香港、佛山、中山、開平、吳川等地表演,影視媒體廣為傳播,被譽之為“南國奇葩”。如今,沙灣鎮逢年過節、大型招商、海外交流聯誼等大型群眾活動,都離不開“沙灣飄色”,此項活動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活動,它展示了沙灣人良好的精神面貌,並引來無數商機,成為聯結海內外鄉親的紐帶。

隨著“沙灣飄色”的影響不斷擴大,不少學者專家紛紛在書籍報刊上發表文章,對沙灣飄色的起源和發展進行研討,引起廣泛的關註。壹些媒體大量報道了“沙灣飄色”,它的知名度越來越大。沙灣飄色還兩次被搬上銀幕,在廣州表演的錄像被選送聯合國。此外,沙灣鎮政府和文化站還專門組織編印《沙灣飄色簡介》,錄制專題錄像帶和VCD等音像資料。番禺區文化館收集歷年飄色的圖文資料,建立專門藝術檔案;番禺區文化局更把“沙灣飄色”藝術寫進《番禺縣文化誌》。所有這些文字圖片音像的記載和傳揚,將使“沙灣飄色”流存後世,遠播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