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詩經伐檀

詩經伐檀

詩經·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是魏國的民歌,是壹首嘲罵剝削者不勞而食的詩。全詩強烈地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怨恨,是《詩經》中反剝削反壓迫最有代表性的詩篇之壹。

這首詩三章都以敘述伐檀木起頭,是當時幹著繁重伐木勞動奴隸,壹邊勞動,壹邊想到社會的不平,而隨口唱出來的歌聲。全詩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復詠嘆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暢快的傾瀉。

“坎坎”是伐木聲,檀樹的木質很堅硬,古人用以造車,因而伐木的勞動強度就很大,很艱辛。奴隸們把樹砍倒了,然後把它們堆放到河岸邊,為的是利用水力把這些樹木運走。“幹”是岸。“寘”就是堆放的意思。“清”和“漣”都是形容河水的,“漣”指風吹水面,紋如連鎖。這時,在河岸邊,奴隸們想到自己每天都從事著沈重的勞動,但卻過著缺食少衣的生活,而那些奴隸主們,從不知稼穡之艱,狩獵之苦,卻坐在家裏吃著美餐佳肴,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於是,不平之氣陡然而起,他們向奴隸主提出了尖銳的責問:妳自己不種地,為什麽拿的糧食特別多?妳自己不打獵,為什麽妳的院子裏掛滿了野獸皮?“廛”同纏,作“束”解。三百纏即三百束,極言數量之多,不壹定是確數。“縣”同懸。“貆”,獸名,代指野獸類。“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這句就是直接的指責了:這些“君子”們,妳們不是白白地吃飯嗎?“素餐”猶言白吃飯,不勞而食。第二、三章文字上稍作了變動,壹方面為的是反復詠唱的需要。另壹方面也加深了所要表現的主題。“輻”是車輪中的直木,伐檀就是為了做車輻,車輪。“特”是指三歲的野獸,“漘“是指水邊。

《詩經》中反剝削反壓迫的詩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辭尖銳,敘述直截了當的壹篇。因為在這些歌唱的勞動者看來,勞動果實應該由勞動者所享有,不勞者不獲食,而眼前的社會現象卻完全相反,不勞者“取禾三百廛”、“三百億”“三百囷”,不獵者“庭有懸貆”、“有懸特”、“有懸鶉”因而感到極大 的不平和憤慨。盡管他們還意識不到造成這種不合理的分配現象的社會根源何在,但他們憑對現實的直接感觀,已經清楚地看到:社會上存在著兩大階級,壹個是生產者,壹個是所有者,生產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產者。這就是《伐檀》壹詩的思想高度之所在。

這首詩藝術性也是很強的。它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區別,壹些人辛勤勞動卻食不果腹,另壹些人不種不獵卻過著優裕的生活,這不是明顯的不合理嗎?結句則以諷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們的原形,揭露了他們寄生蟲的本質。章法結構采用的是反復重沓的形式,為的是強化主題,突出重點。句式安排則長短錯落,參差靈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動靈活,富於感染力。

參考資料:

朗誦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