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禪解: 念念清明, 時時當下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時逢清明,在追思故人、感嘆無常之時,我們更應活好生命的每個當下。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傳誦千年,若把它當做禪詩來解讀,也別有壹番啟示。
“清明”二字,乃是禪修的不傳之秘。如果我們能時時保持覺照,每壹個心念都清楚明白,那麽功夫就上路了。這就是第壹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
所謂的“靜心”,並不是壹念不起,而是每壹個念頭都能覺知到。就算念頭如紛紛雨下,也能做到每個念頭都了了分明而不為所動,這才是真正的“靜心”。禪宗祖師有雲,“不怕念起,只恐覺遲”,“念起即覺,覺之即無”,說的就是此理。
清明是觀,專註是止。我們在禪修中要做到“止觀雙運、定慧等持”。在禪修中,首先要打起精神、制心壹處,不可落入昏沈。如能既專註壹心,又念念清明,那麽就能很快進入禪定狀態。這就好比“路上行人欲斷魂”,行者已斷了妄心,壹心只想著趕路前行。
那麽我們在做到“清明”、“專註”的功夫,修行上路之後,究竟往何處去呢?“借問酒家何處有?”何處才是我們的歸家安歇之處?
此時“牧童遙指杏花村”!原來我們向往的歸家之地,就在不遠處。
這裏“牧童”並非別人,正是我們自己。禪宗中的《牧牛圖》以牛比喻妄心,以牧童比喻修行者。此時的牧童已經物我兩忘,人牛雙泯,自在無礙,指示我們歸家之路。
此處應留意“遙指”二字。禪宗中常用“指月”做比喻,提醒我們不要把手指當成月亮,而應順著手指(即言說)的方向看到月亮(即佛法)之所在。所以我們要得意忘言,壹切放下,驀直行去,到家安坐,此時才能會意:原來煩惱解脫都在壹心,歸家處不在別處,原本就在當下壹心,這才體會到祖師所言“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
念念清明,
時時當下,
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