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有以下幾種意思:
1、粵語裏面的罵人的用詞。
2、撲(仆)妳臭街丫!跟“踩”人差不多,例如某個人做某某事比妳做的好,囂張的挑釁妳,炫耀自己的成績,於是,妳就去詆毀他、“踩”他。
3、王八蛋。與之相應的口語量詞通常用“條”。例如“妳條撲(仆)街!”“妳呢個撲(仆)街!”
4、嘆詞,意為“糟糕”。例如:“撲(仆)街又斷線,電信局搞咩啊?” 或者 “仆妳個街,亞視黎既餵!”
5. 形容詞,具意特指形容類遊戲《不可思議的迷宮》系列中,主角生命值歸零,撲(仆)倒在迷宮地面上的樣子。
6、壹種行為藝術,近年來80、90後拍照時多張揚個性,不拘壹格,把撲(仆)街當作壹種拍照行為藝術。
壹般來說,“撲街”的出處被認為是外語音譯,傳聞有以下三個出處:
1.
音譯自英文“Poor
Guy”,原意是“可憐的家夥”,或譯為“窮人或很慘的人”。“撲街”壹詞最早可能是由英治下的香港或是沿海通商口岸最先傳播開,後被區域內廣泛接受的新詞匯,這種說法較占多數。
2.
五六十年代在香港有很多有錢的外國人,整天泡香港的女孩子。當時沒有那麽多娛樂活動,約女孩子出去只有四種選擇:去公園郊遊、看電影、跳茶舞、去打網球。而壹般用打網球這種方法泡妞的都是有錢人公子哥。但這種公子哥花心,經常得了手就走,搞大別人的肚子又不認。所以香港人就很討厭這種以體育為名來玩弄女孩子的家夥,大家就用英文叫這些人“Sport
Guy”,中文意思是“玩體育的小子”。到後來,Sport
Guy就被音譯成廣州話“死撲街”。
3.還有壹說是音譯自日語發音“ボケ”(羅馬發音:BO
KE),中文意思是很愚蠢,很笨的人。可能是於廣東白話地區日占時期出現,小日本對廣東人說這個詞,知道不會是好東西,於是背地反罵小日本“妳先至系‘撲街’”(妳才是‘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