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汝城歷史以來發生過大地震嗎

汝城歷史以來發生過大地震嗎

汝城縣

編輯

同義詞 汝城壹般指汝城縣

汝城縣,隸屬於湖南省郴州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與廣東、江西兩省接壤,有“毗連三省,水註三江(湘江、珠江、贛江)”之美稱。

汝城森林覆蓋率73.69%,保有原始次生林13萬畝,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

境內的熱水溫泉是華南地區“流量最大、水溫最高、水質最好、面積最廣”的天然熱泉,建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福泉山莊;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南嶺植物王國”[1-2] 。

全縣轄9個鄉10個鎮,總面積為2401平方公裏,總人口40萬(2013年)。

2015年,汝城縣鄉鎮區劃調整後,下轄5鄉9鎮。

[3]

汝城自東晉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置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汝城香火龍”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理學家周敦頤在此著就《愛蓮說》等名篇。

*** 、朱德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裏留下光輝足跡,汝城養育了朱良才、李濤兩位開國上將及宋裕和等革命家,被省 *** 認定為革命老遊擊區和第壹批井岡山老區縣。

[4-6]

中文名稱

汝城縣

外文名稱

ru cheng xia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 湖南 郴州市

下轄地區

盧陽鎮,小垣鎮等

*** 駐地

盧陽鎮

電話區號

0735

郵政區碼

4241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東南部

面 積

2401平方公裏

人 口

40萬(2013年)

方 言

汝城話、客家語

氣候條件

溫暖濕潤,熱量豐富

車牌代碼

湘L

行政代碼

431026

目錄

1 建制沿革

2 行政區劃

3 自然地理

? 位置境域

? 地質

? 地貎

? 水文

? 氣候

4 自然資源

? 國土資源

? 水資源

? 礦產資源

? 生物資源

? 地熱資源

? 森林資源

5 人口民族

6 經濟

? 概況

? 第壹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7 社會事業

? 教育

? 科技

? 文化

? 衛生

? 交通運輸

8 風景名勝

? 熱水鎮

? 九龍江森林公園

? 胡鳳璋故居

? 濂溪書院

? 石泉村

9 風土人情

? 香火龍

? 古祠堂

10 地方特產

11 地方名人

建制沿革

編輯

“汝城”之名始於東晉 ,東晉穆帝升平二年(359年),分原晉寧縣地置汝城縣,隸屬桂陽郡(《 宋書 ·地理

汝城縣地圖

誌》)。

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南邊境地,設汝邑。

東晉穆帝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縣。

春秋、戰國時期,汝城為楚南邊境地。

秦代屬長沙郡,為郴縣地。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分長沙南部置桂陽郡,汝城屬桂陽郡郴縣地。

東漢順帝永和元年(136),析郴縣置漢寧縣,汝城為桂陽郡漢寧縣地。

三國時,漢寧縣改為陽安縣,汝城為陽安縣地。

西晉初,陽安縣改稱晉寧縣,汝城屬晉寧縣地。

東晉穆帝升平二年(358),始分晉寧縣地置汝城縣,轄今汝城、桂東縣地,屬桂陽郡,汝城縣之名始見於史籍。

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廢汝城縣置盧陽郡。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置盧陽縣。

隋開皇九年(589)廢盧陽郡,盧陽縣隸屬郴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名義昌縣,縣城遷至城頭寨附近,轄今汝城、桂東縣地,屬桂陽郡。

五代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因避莊宗李存朂的祖父李國昌之諱,楚馬氏奏準改義昌縣為郴義縣,縣址依舊,屬郴州。

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趙光義之諱,改郴義縣為桂陽縣。

太平興國三年(978),縣治遷今址。

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陽縣之零陵、宜城兩鄉置桂東縣,自是桂陽、桂東各為壹縣。

元、明仍為桂陽縣,屬郴州路。

清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舉兵叛清,在衡州稱帝,號周王,避諱“桂”字,曾壹度將桂陽縣改為義昌縣。

次年(1679)二月,吳三桂病死,兵敗,復稱桂陽縣。

民國2年(1913),因撤州建道,把郴州、桂陽州撤銷,兩州各縣統壹劃歸衡陽道,原桂陽州改為桂陽縣,為避免兩縣同名,本縣復稱為汝城縣,屬衡陽道。

民國7年廢道,汝城縣直接歸湖南省統轄;民國26年,汝城縣屬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汝城縣屬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汝城縣屬郴縣專區。

1952年11月,屬湘南行政公署。

1954年7年又屬郴縣專區。

1959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汝城、桂東兩縣合並為汝桂縣,縣人委駐汝城縣城。

1960年7月,郴縣專區改名為郴州專區。

1961年5月,撤銷汝桂縣,恢復汝城、桂東兩縣建制。

至1988年,汝城壹直屬郴州地區。

1994年郴州撤地建市,汝城隸屬郴州市管轄。

[4]

行政區劃

編輯

汝城縣轄永豐、集益、濠頭、井坡、田莊、南洞、延壽、嶺秀、盈洞9鄉,盧陽、泉水、大坪、三江口、熱水、土橋、暖水、小垣、馬橋、文明10鎮及汝城縣經濟開發區、汝城溫泉旅遊度假區。

轄308個行政村19個居委會。

[7]

2015年,汝城縣鄉鎮區劃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汝城縣***減少5個鄉級建制,現轄盧陽、土橋、泉水、井坡、大坪、三江口、暖水、馬橋、熱水9個鎮,集益、濠頭、南洞3個鄉,延壽、文明2個瑤族鄉***9鎮5鄉,總面積2400.71平方千米,總人口40.08萬人。

縣人民 *** 駐地不變(盧陽鎮)。

[3]

自然地理

編輯

位置境域

汝城縣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東南部,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處,東經113°16′~113°59′,北緯25°19′~25°52′之間。

東鄰江西省崇義縣,南界廣東省仁化縣、樂昌市,西接宜章縣,北連資興市、桂東縣。

東西長72公裏,南北寬63公裏,總面積為2424.96平方公裏。

[8]

<span unselectable="on" "="" title="" >

? 2016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汝城縣

地質

汝城縣內地層經過“加裏東”、“印支”、“燕山”等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形成了壹系列復雜的構造類型。

自元古界至新

汝城熱水風光 (44張)

生界,除寒武系上組、奧陶系、誌留系及三叠系缺失外,其余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羅系、白堊系、第四系均有分布。

汝城縣處於南嶺東西向構造帶中段與新華夏“多”字型構造帶的交匯部位。

構造極為復雜,形跡多樣,按其力學性質、展布方向,大體可分為東西向構造、南北向構造、華夏系構造、新華夏系構造、山字形構造和旋轉構造。

縣內巖漿巖分布面積較大。

約為540平方公裏,占汝城縣總面積的22.5%;所見巖體呈巖基、巖株、巖枝、巖脈狀產出,形成時代主要為燕山期,印支期只有小塊出露。

[9]

地貎

汝城縣內地貎主要特征是山地為主,四面環山,丘岡盆地相間。

地勢西北高,

汝城縣風光 (23張)

東南低;水系呈樹枝狀,向東西南輻射。

經過縣境的八面山、諸廣山山體主脈及其支脈大多呈北、北東向展布。

西部通天窩--寒山--東嶺壹帶山嶺,山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此線以西是海拔在600米以下的文明小盆地。

此外,尚有海拔700米以下,長約50公裏、寬約20公裏的汝城中部盆地。

汝城縣東南到東部則為東嶺--集龍山地;在北部山嶺中間,則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南洞盆地。

縣城海拔593米,縣境內有海拔標註1000米以上的山峰274座,基本上分布在北部、東北部和西南部,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14座。

最高點五指峰,位於小垣鎮境內,海拔高1726.6米。

最低點在南面的三江口開發區,海拔160米。

地面最大絕對高差1566.6米。

[9]

水文

汝城河流有漚水、浙水、秀水、策水,匯入東江,屬湘江水系;集龍河匯入贛江;九龍江、城溪江匯入北江。

汝城縣素有“雞鳴三省,水註三江”之稱,為三省分水嶺,屬長江水系湘江流域面積1590.25平方公裏,屬贛江流域面積501.78平方公裏,屬珠江水系北江流域面積308.82平方公裏。

縣內***有大小河流696條,河流總長1766.2公裏。

[9]

氣候

汝城縣境內山嶺陡峻,高差懸殊,氣候的垂直變化和地域差異比較明顯,具有立體氣候的特色,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

主要特點是溫暖濕潤,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暖多變,夏無酷熱,冬少嚴寒,無霜期長。

四季

縣境內的春季平均有79天,平均氣溫18.2°C;最早入季日期為2月20日

汝城縣

,最遲入季日期為3月27日;夏季較長,平均有101天,平均氣溫24.4°C;秋季平均有68天,平均氣溫17.4°C;冬季時間最長,平均有117天,平均氣溫8.1°C。

按照氣溫來劃分四季,其長短、遲早,各年均有變化。

壹年四季,氣候宜人。

春末稍暖;三伏始熱,立秋更烈;10月底天氣漸涼,立冬後時見冰霜。

春節前後,壹般有壹、二場大雪。

日照

汝城日照充足,光合潛力大,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731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39%。

全年太陽總輻射113.12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資源較充足。

氣溫

汝城氣溫宜人,素有“小昆明”之稱。

但地域差異和垂直差異都很大。

海拔650米以下的中部平原區,年平均氣溫為16.6°C,>=10°C的初日是3月24日,終日是11月21日,>=10°C活動積溫為5097°C。

月平均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中旬,為25.6°C;日平均最高氣溫為28.4°C,無上限高溫天氣。

汝城縣

無霜期

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73天,但實際變化很大,最長達317天(1970年),最短僅232天(1969年、1974年),相差達85天。

最早初霜出現在10月24日,最遲初霜出現在下年的元月2日。

晚霜最遲出現在4月6日。

降水

汝城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多雨中心的附近,雨量充沛。

縣城附近平均年降水量1547.1毫米;最多年份2303.6毫米;最少年份1051.9毫米。

縣城平均降水日數183天。

最多年為222天,最少年為156天。

從降水的時間分布來看,有兩個高峰期,壹個是5-6月,另壹個是8月。

主要災害性天氣:縣域內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三低冷害(春季低溫、五月低溫、秋季低溫)、暴雨洪澇、幹旱、大風冰雹、冬季冰凍。

[9]

自然資源

編輯

國土資源

汝城縣版圖面積360.13萬畝(折合2400.85平方公裏)。

其中實際面積359.69萬畝,外縣飛地0.44萬畝。

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1%。

汝城縣人平土地資源11.47畝,人平林地9.16畝。

有耕地29.92萬畝(其中水田26.35萬畝,旱土3.57萬畝),果園2.41萬畝,林地279.62萬畝。

此外,在鄰近縣市的飛地有2600多處,面積約31.5萬畝。

[9]

水資源

汝城縣水資源總量22.8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37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為19.8萬千瓦,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4.08億立方米。

汝城縣現有大小水電站91處,總裝機13.89萬千瓦。

[9]

礦產資源

汝城縣位於南嶺北麓多金屬成礦帶,礦藏資源分布較廣,礦種較多,特別是有色金屬礦十分豐富。

已發現的礦種有鐵、鎢、鉬、鉍、鉛、銻、鋅、銅、鈹、鈾、錫、汞、硫鐵、重晶石、砷、花崗石、大理石、瑩石、稀土、煤、石灰石、磷、鉀長石等23種。

其中鐵、鎢、銅、稀土、鉀長石、瑩石礦、大理石儲量較大,鐵礦1.23億噸、鎢礦10萬砘、鉀長石80萬噸、瑩石礦100萬噸、大理石10億立方米。

有礦床、礦點、礦化點(指成礦條件差、礦化微弱,不具工業意義的礦化現象)***95處。

其中大型黑色金屬礦床1處,大型有色金屬礦床1處(茶山腳鎢礦),中型礦床4處,小型礦床5處。

[9]

生物資源

汝城縣內發現的野生動物的品類較多。

珍貴的野生動物品種獸類有水鹿(山牛)、鹿、刺猬、獐、水獺、野山羊、穿山甲等。

2002年在與廣東交界的楊東山上發現了華南虎的蹤跡;禽類有野雞、野鴨、鷹、貓頭鷹、鵠、斑

汝城 (19張)

鳩、鷺、雁等;魚類有白鰷、鱖魚、銀魚、黃尾鯝等。

汝城縣野生植物種類有灌木83科、677種。

境內的珍貴樹種有銀杏、水杉、福建柏、華南五針松、凹葉厚樸、白花泡桐、華南栲、金葉白蘭、鐵堅杉等。

還有黃山松、梧桐、喜樹、椿樹、拐棗;供觀賞的樹種有木樨、南方紅豆杉、木蓮、大果馬蹄荷、百日青、香木蓮、木芙蓉等。

野生的竹類有:苦竹、毛竹、水竹、方竹、剛竹、紫竹、黃竹、鳳尾竹、實竹、叢竹、斑竹等。

縣內野生藥用植物,有700多種。

主要有汝升麻、枸杞、血水草、湘砂仁、絞股藍、虎耳草、百合、丹參、龍膽草、白芨、淫羊藿、虎杖、杏葉沙參、石菖蒲、十大功勞、敗醬草、腫節風、隔山香、珠砂根、莪術、天南星、異葉天雨星、華重樓、水龍骨、矮地茶、青箱子、秋海棠、尾花細辛、山木通、絡石藤、苦參、黃蓮、八角連、槁木、玉竹、落新婦、黃荊、燈臺蓮、卷柏、藜蘆、石斛、石仙桃、前胡、土獨活、山竹子、三尖杉等。

[9]

地熱資源

汝城縣內有汝城溫泉、羅泉、湯口、大湯、塘內、銅坑等地下熱水資源,其中位於熱水圩的汝城溫泉古稱“靈泉”,是中國中南六省最大的熱田,地熱異常面積達300公頃,水溫壹般為91.5 ℃,最高達98℃,25.5-91.5℃的地下熱水開采量為5540噸/日,90℃以上的遠景開發量可達14740~15960噸/日,是湖南省流量最大、水溫最高、開發利用前景最好的天然熱泉,其水質與陜西的“華清池”相似,經常洗浴,對人體有獨特的醫療保健作用。

[9]

森林資源

汝城縣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之壹,汝城縣有林地278萬畝,人平有林地6.19畝,高於全國和全省人均

水平。

汝城縣活立木蓄積量達394萬立方米,樟、梓、楠、桐及水杉等稀有樹種遍及汝城縣,其中藥用植物700多種。

始建於2003年的九龍江森林公園,2005年升為省級森林公園,公園海拔處在185至1381米之間,現有管轄面積15644.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3.62%,森林蓄積量194萬立方米,楠竹60萬根,氣候宜人,屬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

汝城縣森林覆蓋率73.69%,擁有樹種85類667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有13種。

竹木暢銷全國各地。

[9]

人口民族

編輯

2013年,汝城縣總人口39.9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33.39萬人,常住城鎮人口10.42萬人,城鎮化率為31.2%。

全年出生人口5319人口,出生率為13.29‰,死亡人口2402人,死亡率為6‰,人口自然增長率達7.29‰。

[10]

汝城是湖南省五大少數民族散居縣之壹,世居瑤族、畬族、壯族等少數民族。

[6]

經濟

編輯

概況

2009年,汝城縣地區生產總值204728萬元,同比增長8%。

分產業看,第壹產業實現增加值60307萬元,同比增長2.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0933萬元,同比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83488萬元,同比增長11%。

產業結構得到明顯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29.97:32.16:37.87調整為29.46:29.76:40.78。

2010年,汝城縣地區生產總值262807萬元,同比增長16%。

[11]

2011年,汝城縣地區生產總值109.56億元,增長1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4億元,增長37.6%;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接近100億,達95.76億元,增長22.4%。

[12]

2012年,汝城縣地區生產總值375596萬元,比上年增長12.1%。

[13]

2013年,汝城縣地區生產總值419286萬元,比上年增長10.3%。

分產業看,第壹產業實現增加值93053萬元,增長2.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60207萬元,增長11.9%;第三產業增加值166026萬元,增長13%。

第壹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2.1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8.2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6%,壹、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6.1%、43.9%、50%。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570元,增長10%。

[10]

第壹產業

截至2012年,汝城縣形成錐栗、油茶、金銀花、硒山茶、商品蔬菜、南竹等六大農業特色產業,壹鄉壹品的農產業體系也漸成雛形。

[6]

2013年,汝城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29540萬元,比上年增長2.79%,其中:農業產值133747萬元,增長1.39%;林業產值23896萬元,增長13.8%;牧業產值69190萬元,增長2.28%,漁業產值875萬元,下降12.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831萬元,下降0.04%。

汝城縣糧食產量189612噸,同比下降2.9%,油料產量6892噸,增長1.9%;水果32378噸,增長13.6%;蔬菜214252噸,增長5.7%。

全年牲豬出欄40.43萬頭,增長0.4%;家禽出籠62.36萬羽,下降0.1%;禽蛋產量1695噸,增長1.2%;水產品產量714噸,下降0.4%。

汝城縣有2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2525萬元,增長19%,實現利稅737萬元,增長15.9%,實現利潤3956萬元,增長23%。

[10]

第二產業

2013年,汝城縣工業增加值136577萬元,增長12%。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5%,園區規模工業增長13%,非公有制經濟增長12.7%。

按行業劃分,采礦業增長12.1%,制造業增長16.2%,電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下降5.7%。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520022萬元,增長16.3%,銷售產值511058萬元,增長15.1%,產銷率為96.1%,比上年回落1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44218萬元,增長24.8%。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鎢精礦20836噸,增長10.7%;鐵礦石86.9萬噸,下降12.8%,人造板4.8萬立方米,下降4%;水泥14.99萬噸,下降13.7%;鋼材9.32萬噸,下降4.7%;鐵合金1.2萬噸,增長20%。

2013年,汝城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3630萬元,比上年增長11.6%。

[10]

第三產業

2013年,汝城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728萬元,比上年增長12.7%。

按城鄉分,城鎮73844萬元,增長14.1%,鄉村10884萬元,增長4%。

按行業分,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分別為9796萬元、62204萬元、1995萬元、10733萬元,分別增長11.1%、13%、14%、12%。

2013年,全年擁有國家級旅遊景區(點)3家,國家級4A旅遊景區(點)2家。

在自行車穿越九龍江大賽、魅力汝城攝影大賽、2013年中國(郴州)“林中之城、休閑之都”國際休閑旅遊文化節閉幕式、2013年第五屆中國汝城氾水山“紅三角”帳篷節和第六屆華南五省及港澳地區(汝城)汽車越野賽等節會活動的帶動下,全年累計接待遊客人數達353.12萬人次,增長32.6%;旅遊總收入16.06億元,增長27%。

[10]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

2013年,汝城縣擁有普通中學12所,職業高中學校2所,小學119所,幼兒園86所。

在校高中學生4085人,初中生11555人,職業高中學生1175人,小學生34248人,在園幼兒數13551人,各類專任教師2654人。

汝城縣小學正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2%,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84%。

落實義務教育保險資金4738.67萬元,增長18.2%,發放中職國家助學金109.43萬元。

科技

2013年,汝城縣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0件,申請專利80件,其中發明專利5件,授權專利40件。

簽訂技術合同42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208萬元。

[10]

文化

2013年,汝城縣有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紀念館1個。

爭取省館提供電子圖書4萬多冊,文化休閑期刊1000多種,900多種國內出版的學術期刊以及大量的有聲讀物和視頻資源。

免費接待讀者6萬余人次,實現了圖書流通7萬余冊。

免費送戲下鄉演出50余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3668場,極大豐富了汝城縣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衛生

2013年,汝城縣***有衛生機構356個,其中:醫院3所,鄉鎮衛生院22所。

衛生機構床位數1175張,衛生技術人員967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639人,註冊護士389人。

汝城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為34.17萬人,參合率達100%。

[10]

交通運輸

汝城位於郴州、韶關、贛州“紅三角”的中心,處在湖南、廣東、江西三省通衢之地,廈蓉高速、湘深高速和106國道、324省道貫穿全境,南下廣州、深圳,北上長沙,東至廈門,均可朝發午至。

[5]

截至2013年,汝城縣公路裏程1694.033公裏,其中國道59.922公裏、省道185.525公裏、縣道288.156公裏、通鄉公路282.67公裏、通村公路801公裏、境內高速公路76.76公裏。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實現增加值14436萬元,比上年增長10.8%。

全年公路客貨周轉量57420萬噸公裏,增長20.9%。

[14]

風景名勝

編輯

汝城有風光秀麗的清風巖、白石巖、連珠巖,有幽靜雅致的濂溪書院、白石書院、雲頭書院,有商代牛頭嶺、神仙帶、漢代百園、宋代破船埂等歷史、人文景觀。

還有天然溫泉和萬畝竹海。

熱水鎮

汝城溫泉景區位於湘、粵、贛三省交界處的熱水鎮,因有天然熱泉而得名,古時當地老百姓叫“湯河”。

2001

天然熱泉

年開發並向社會開放;2006年評為國家4A級景區;2007年榮獲中國鄉村旅遊“飛燕獎”,授予“最佳休閑度假獎”榮譽稱號。

景區總面積17平方公裏,境內有湖南省最大的天然熱泉,被譽為“華南第壹泉”。

溫泉水溫高達98℃,溫泉開采量為每天5540噸,遠景水量每天可達15960噸。

該溫泉含有矽、鈉、鈣、鋰、硼等3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特別是氡的含量,達到礦泉醫療標準,是中國少有的“氡泉”。

主要景觀有飛水寨瀑布、明代封泉遺址、蛋趣泉、紅軍池、仙人橋、蝸牛塔、雷公山、第四世紀古冰川遺跡、汜水山高山草原等。

汝城溫泉景區開發後,先後建成了福泉山莊、溫泉文化園、溫泉漂流、飛水寨南國天山大草園等景點。

[8]

九龍江森林公園

九龍江森林公園地處南嶺山脈中部和羅霄山脈南端交接處,距汝城縣城區46公裏,屬省級森林公園。

九龍

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

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孕育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自然景觀。

公園總面積15644.8公頃,森林蓄積45.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9%,最高峰福音峰海拔1403.6米。

動植物種群資源豐富,分布的植物有2000多種,樹種以闊葉林、馬尾松和楠竹為主,國家級保護植物有福建柏、紅豆杉、蓖子三尖杉、華南五針松、凹葉厚樸、華南栲、閩楠、楨楠、紅花禾蓮以及稀存的白毛茶等;分布的野生動物種類有200多種,屬國家級保護動物有蘇門羚、穿山甲、水鹿、毛冠鹿、獼猴、麝、娃娃魚等。

[8]

胡鳳璋故居

胡鳳璋故居始建於1933年,是三層青磚瓦房,由數棟正房、廚房、柴屋、巷道、空坪組成封閉式的院落。

故居前是壹個數畝大小的半圓形水塘。

整個故居建築雄偉,中西合璧,裝飾考究,使用水磨青磚凈水墻,屋墻全由青磚、青石板、石灰砌成。

正門前裝著門簪,門簪上雕有龍鳳呈祥的精美紋飾。

棟與棟之間,既獨立,又有木質回廊相連。

每棟樓房的角落,都設有槍眼。

[6]

濂溪書院

濂溪書院系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汝城縣城區西南,106國道從東側通過,距汝城縣城區中心800

濂溪書院

米。

是為北宋理學鼻祖周敦頤而建的紀念性建築物。

公元1220汝城縣令周思誠建濂溪祠,九易其址,保存至今。

濂溪書院為仿宋建築,四合院磚木回廊結構,建築面積1618平方米。

公元1041-1044年,周敦頤任桂陽(今汝城)縣令。

期間勤民耕讀,風節慈愛,吏治彰彰,在此寫下《愛蓮說》、《拙賦》等千古名篇。

現書院供有周敦頤先生的《愛蓮說》、《拙賦》等著作。

明代兩廣總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範輅,清代著名詩人郭遠,當代中國人民 *** 上將朱良才、李濤,原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朱子奇等均在此求學。

石泉村

汝城石泉村,石泉始建於宋朝末年,是三塘胡氏家族聚居地,因“胡氏先祖淑政公號石泉”,所以村以其號名

鳥瞰石泉古村全景

之。

村落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占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

據統計則有260棟古民居,住著近3000村民。

[17]

風土人情

編輯

汝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多,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

在民族語言方面有汝城話和瑤、畬、壯、苗、回等少數民族語言;民間文學方面有傳說、故事、口頭文學、歌謠、諺語、謎語;民間美術方面有繪畫、雕刻、雕塑、建築、剪紙;民間音樂有嗩吶、鑼鼓牌子曲、山歌、口傳民歌;戲曲有祁劇、鬼腦班;民間舞蹈有香火龍、廟會儀禮舞。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