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書的人,肯定也喜歡做讀後感吧,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讀後感800字大學生(精選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篇壹:讀後感800字大學生精選有這樣壹句歌詞唱到“孤單是壹群人的狂歡,狂歡是壹個人的孤單”。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不能明白其含義。後來反復琢磨設身處地去考慮,倒是有些懂了的苗頭。正是因為孤單,才使壹群不甘寂寞的人兒齊聚在壹起,彼此消磨著對方的時間,去寬慰自己的顫抖的心靈。而與此對立的,縱使這群孤單的人聚集在了壹起,在紙醉金迷中沈淪,自己內心的墻依舊把自己圈存在哪只有自己的密閉的空間內,所以他們註定孤單。
正如同我剛開始對那句話的不了解,我在讀《百年孤獨》這本小說的時候,發現孤獨二字在文中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但當我合上書本,再去細細品讀,卻又看到了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隱藏著的孤獨,甚至乎那個時代的孤獨。
孤獨之處首先體現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貝麗卡,奧雷裏亞諾·布恩迪亞,阿瑪蘭妲以及從他們身上展開故事中聯系到的相關人物的結局都不約而同地體現出孤獨二字。
就好比布恩迪亞上校,在他身上當真發生著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誰會猜想到當初那個延續著父親沒做完的事業在實驗室裏煉金的`寡言的男人,有壹日會成就那樣壹番大事業,征戰沙場,殺敵無數;又有誰料到原本對梅蕾黛絲充滿愛意,對家庭充滿關懷的男子會在戰爭中漸漸迷失其本性,變得麻木不仁;更不會有人料到其結局竟是那般。
原本與梅蕾黛絲結為夫婦,孝順的布雷迪亞本是感性的,如果壹定要把孤獨往那個時候的他身上套,大概只有他壹人在實驗室裏煉金的時候了。但戰爭,因對那處“世外桃源”的沖擊而爆發的戰爭卻使他徹底改變。冷血,孤僻,對周邊的人充滿警惕。他禁止壹切人在其劃定的範圍以內出現,包括其母親。用武器圍成了人墻,把自己包圍其中。
至於其他人的孤獨,我搞不懂為什麽阿瑪蘭妲要讓自己籠罩在孤獨中,壹直費盡心機想要博得意大利技師皮埃特羅的喜愛,到手了卻死活不要,讓皮埃特羅落得自盡的下場。後來又有了情人赫裏索多上校,兩人情至深處又斷然拒絕其求婚,終使自己在悲傷與孤獨中渡過。我想也許是因為她失手害死了梅蕾黛絲而產生的愧疚感,讓她詛咒,也不允許自己得到幸福吧。
篇二:讀後感800字大學生精選《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用時十九年才完成的編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根據歷發生的重大事件編寫而成,當時的皇帝宋神宗認為這本書中記載的故事可以作為壹面鏡子,就像“前車之鑒”,可以讓後人更好地治理國家,因而將此書命名為《資治通鑒》。
長平之戰。趙王受秦國反間計,命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但趙括只知死讀兵書不知隨機應變,紙上談兵使四十五萬人白白喪生,趙國損失慘重。從中我們借鑒到了學習知識不能“死”,而是要“活”,要懂得隨機應變,懂得準確運用。
楚霸王項羽。誅殺宋義,威震楚國,聲名大震。鴻門宴,義放劉邦,雖破釜沈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大破秦軍卻在烏江之夜聞得四面楚歌最終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烏江。得民心者得天下。善於用人的漢高祖劉邦,手下三傑韓信、張良、蕭何輔佐劉邦完成大業,可見得民心的重要性。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結交豪俊,收天下英雄為己用,在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看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便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愛民如子,輕徭薄賦。他善於納諫,聽取正確的治國方法,最終開創貞觀之治。唐太宗的成功又壹次證明了納諫與得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需要在平時生活中廣交益友,善於聽取別人真誠的勸告。雖然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但是它們卻對自己有很大的利處。
歷史是壹本集錯本,而且是鐵皮封面的,其中穿插的竟都是刀光劍影。但是這樣的血教訓就讓我們能夠更加的改正自己的錯誤,讓自己不在犯古人犯過的錯誤。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鑒》,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壹個人能提供壹個輪廓;作為壹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壹定是造史者的幸運。因為我在其中聽到了太多佞臣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能讓歷史重蹈覆轍。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此名為《資治通鑒》。
篇三:讀後感800字大學生精選《簡愛》最終獲得了她的幸福和歡樂。
翻過了書的最終壹頁,我感到壹陣釋懷,我喜歡這樣的結局。她將夏日的陽光帶到羅切斯特先生臉上的時候,我的心也頓時明媚了。
她的無時不飄揚在生活中的動人氣質和人格已不知不覺地漸漸在我的腦海中沈澱.
當羅切斯特先生壹顆心在試圖向她靠近時,簡謹慎地躲開了,她壹向以來獨自開辟新生活的孤獨和無助使她格外擔心受到傷害,這卻恰恰給她帶來多壹分優雅,少壹分輕浮;她告訴羅切斯特先生什麽是給壹個教師最好的禮物,和那些出身高貴、傲慢又勢利的太太小姐們比起來,簡﹒愛自尊又不失禮貌的言行,真誠樸素的內心,善良又大方的品質得到了羅切斯特先生的欣賞;為了尊嚴,她勇敢地訣別,流浪的生活更無疑是雪上加霜,可是她堅韌、無私、勤奮地工作使她在乏味的生活中找尋到了寧靜和歡樂……
是什麽樣的生命元素造就了她善良、堅韌的人格魅力?
看看她童年的生活吧。若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她是孤兒,就已經很讓人為她心生憐愛了,然而,就連她祈求融入舅媽親情的圈子,得到壹點微薄關愛的願望也被命運無情地拒絕了。我還記得還是個小孩子的簡倔強又哀怨的聲音在低訴:“我今年10歲了,然而從我記事開始,我的生命宛如風雪中的壹莖弱草,任人欺淩,卻不曾折斷。”應對欺侮,簡奮起反抗,她的反抗卻遭到了更大的迫害,她應當反抗嗎?她那脆弱無助而又不屈的心在向我傾訴:“我本想對人友善,也想得到別人的關愛,為什麽生活讓我拿起刀槍,去四處拼殺。”在嚴苛的洛伍德學校,惡劣的條件和無理的責備又給她的新生活蒙上了灰色,她表現出了壹個孩子最真實的苦楚——他沒有勇氣獨立承受孤獨和這個世界上的風雨。
然而,生活的艱難磨礪了她的羽翼,不幸沒有將她變得像海倫壹樣學會忍受,而是使她更加堅強地應對生活。她不相信海倫走到生命盡頭時在她懷裏描繪的`彼岸世界,她承受著命運帶給她的苦難,卻絲毫沒有減損她對生命的熱愛。她向往淳樸的自然,她渴求知識,追求豐富的精神世界,追求完美的新生活。這就是她的性格,她的內心,她對世界的看法,她對自由的向往,她的反抗,她的尊嚴,她的愛和她的悲涼。
這壹切都讓我不再疑惑她的倔強和堅韌從何而來。
篇四:讀後感800字大學生精選《三國誌》與《三國演義》的聯系與區別。《三國誌》是史書,作者是陳壽,成書時間是西晉,內容基本屬實,是正史。《三國演義》是小說,作者是羅貫中,成書時間是明代,內容三分實,七分虛。
《三國演義》跟三有特別的緣分,許多事情都和三有關。三顧茅廬,三分天下,三足鼎力,桃園三結義。而我排行剛好老三。可見,這是天意。
對三國的研究非常多,比如麻辣三國、品三國、博弈三國,有的從趣味角度講解,有的從歷史角度講解,有的從博弈角度講解。但是,得到的結論卻是壹致的。這說明講解的過程只是表面現象,根據每個人的接受能力適當進行選擇,而真理是永恒不變的。
三國將權謀、術謀、陰謀,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等演示得淋漓盡致,酣暢淋漓。所以,從政者和從商者把其當成教材來讀。通過壹個個故事來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壹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三國的壹個主旋律,就是弱者占用強者。三大戰役都是如此。這個對人們就非常有啟發意義。當條件不夠成熟,能力不夠強大,可用資源不多,處於弱小地位時,如何戰勝比較強大的對象,是壹個意義重大的人生課題。大多數時候,人生就是如此。
三大戰役。三國三大戰役分別是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曹操與孫權劉備的赤壁之戰,孫權與劉備的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都是誰先發動誰找死,誰失敗。說明平時沒事就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去惹人,這是人生啟示。還有壹點,都是用火攻,勝利方都利用自然的力量。人生啟示就是沒事別玩火,要玩就玩大火。烏巢之火,袁紹敗了,奠定了曹操統壹中國北方的基礎。赤壁之火,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曹操自此失去了統壹全國的機會。夷陵之火,三分天下,三國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
官渡之戰曹操勝得非常險。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經常被當作經典教材來說明。因為以多勝少,不足為其,而以少勝多,就難能可貴了。其實,在戰爭過程中,袁紹只要抓住並利用好壹次正確的機會,曹操都會大敗。而袁紹呢?內部不和、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良言、遲疑不決、喪失良機,終至糧草被焚,後路被抄,內部分裂,軍心動搖,最後全軍潰敗。所以,袁紹怎麽錯誤就怎麽操作,巧妙地避開了所有的正確答案,表現也是夠讓人失望的。
曹操雖然在官渡之戰勝了,但是卻敗給了歷史潮流。曹操的勝利更多是壹個歷史小插曲,無法阻擋歷史的發展進程,只是延緩而已。我來詳細說明下。曹操的用人方式是唯才是舉,簡單講,就是有能力就行,至於道德方面,反而不是太重要。他要的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而不是說話好聽的人。如果讓曹操在兩種人中選擇,壹種是無用的好人,壹種是有用的壞人。毫無疑問,曹操會選擇有用的壞人。這種用人方式和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思想是壹脈相承的。而袁紹的用人方式,與曹操不同,更多的是要跟自己關系好。關系好了,就委以重擔,關系不好,哪怕有大才,也棄之不用。田豐就不是如此。事實來講,曹操的人力資源是比不上袁紹的人力資源,這點連曹操也親口承認,說明曹操還是實事求是的壹個人,就這點也比袁紹強。
但是,當時的歷史潮流不是唯才是舉,而是世襲罔替。也就是說,當官這種職業,是被壟斷的,上面的人下不來,下面的人上不去。如果官渡之戰袁紹勝利了,是符合當時歷史進程的。結果卻是曹操勝了,那麽就延緩了這種歷史進程。當曹操死後,曹丕想當皇帝。就和大臣商量,我想當皇帝,怎麽辦?大臣壹聽說,這好辦。妳只要實施九品中正制,就行了。所謂九品中正制,九品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中正是掌管某壹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簡單講,就是當官的後代繼續當官。當時的官員不僅要保住自己的官位,還要把這官位延續下去,為子孫後代留個鐵飯碗。曹丕和大臣就達成交易了。這個時候九品中正制的曹魏已經不是曹操時候法家的曹魏,後面的晉取代魏只不過是走個形式而已,而晉的統治者司馬家庭,就是地地道道地官宦之家出身,是九品中正制的典型代表。所以,唯才是舉輸給了世襲罔替,法家輸給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存續了四百年,直到隋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曹操與孫劉的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是太急了。正所謂欲速則不達。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又平定了烏桓,然後揮兵南下,不費壹兵壹卒就招降了劉琮,得到了荊州。然後就覺得自己是戰神,百戰百勝,無往不利,被勝利充昏了頭腦。想壹舉消滅割據江東的孫權,順帶把劉備也收拾了。因為這個時候最大的問題是後方不穩,荊州剛剛招降的將士不壹定完全聽命於妳,人心浮動,不穩定,只是名義上的大後方,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後方。果然,赤壁壹敗,荊州就丟了,再也不是妳的了。如果曹操采取休養生息政策,安撫人心,壯大力量。用不了幾年,孫權肯定不是對手,說不定就主動投降了。劉備也不會有根據地,更不可能奪取劉璋的益州。
孫權與劉備的夷陵之戰。劉備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分清敵我。當時的形式,曹操是敵人,孫權是盟友。就算感情上不能接受,但事實就是如此。好吧。不對敵人開戰,卻對盟友開戰,搞內耗。受益最大的是敵人曹操。所以,分清敵友,是首要問題。